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内蒙古奋力追赶 科技“突围”一路高光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5-02-12 21:07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点火!2024年11月26日13:55分,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在包头市达茂旗点火成功。

该项目创下三个“最”,即国内最早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并运用于工业供能,实现工业天然气与绿氢最高掺烧比例,每年2000吨的最大绿氢掺烧规模。

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有效助力我区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将率先构建国内工业可持续能源高质量发展区域新模式,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规模推广,引领全国“绿氢+工业”产业发展。

2024年内蒙古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不断涌现——

大型难变形金属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绵羊基因库数字化,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实证平台全场景在鄂尔多斯市测试成功,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入运行……一项项内蒙古创新力量犹如春笋般竞发,振奋人心。

一年来,内蒙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打实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领域“突围”  点位突破

在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新建成的3000吨示范线正全力运转。

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高端稀土复合陶粒的回转窑生产线。

“通过承担科技‘突围’稀土专项项目,研发出新型稀土耐火材料,并已交付10余家客户应用。”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平说,公司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稀土红外辐射节能涂层材料”等4种新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

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添加烧制的稀土材料。

2024年以来,包头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科技“突围”工程的决策部署,编制《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稀土专项实施方案》,布局“稀土永磁电机”等6个领域、14个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台套“毫瓦级盘式电机及散热系统”等12条示范线。目前,一批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找准‘卡点’、 瞄准‘前沿’、把握‘快’字,全力推动科技‘突围’工程,早出成果,早见效益。”包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军表示,科技“突围”工程为包头市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带动企业快速成长。2024年,长安永磁等2家企业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德稀耐等4家企业入库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2月8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上,呼和浩特市政府作为主责单位之一,对特色乳业点位实施情况进行汇报:2024年,呼和浩特市乳业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800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乳业领域上市企业11家,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组组亮眼数字,折射出科技“突围”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作用。

截至目前,共有11位院士领衔的19个专家团队、42家区内外高校院所、72家区内外企业参与科技“突围”工程,实现了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和精准配置,形成了“领域突围、点位突破”的良好局面,引才聚才、培育新质生产力、牵引社会创新的效应初步显现。各盟市也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实施,全区科技创新氛围空前高涨。

“科技创新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韬表示,内蒙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做好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破竹之势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将“突围”成果落在产业上,为全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拆除障碍  冲破藩篱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拆除障碍,冲破藩篱。2024年,内蒙古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制度为纲,纲举目张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

身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内蒙古工业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吴永军曾长期为繁琐的报销环节苦恼。但自从《关于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放权的意见》的出台,就有了很大改变。“科研人员由原来的多次往返于学院、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变为线上办理业务后直接提交报销单至财务处,报销经费即可实时到账。”吴永军说。

2024年10月,自治区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联合出台《关于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放权的意见》,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其中明确各项目单位按改革放权要求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吴永军介绍,《意见》完善了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在项目实施期末由科技部门实行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允许项目单位简化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填报,并引导科研资源向优秀人才和团队倾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是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以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蒙科聚”作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印发《关于支持“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先使用后付费”等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2000万元“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转让合同,转化金额创自治区高校之最。内蒙古农科院路战远团队5天完成300万元线上大额科技成果交易。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下,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7%和33.6%,突破历史新高,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改革愈行愈坚。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聚焦科技攻关任务布局、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引育等制约我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堵点,统筹布局7方面26项未来一段时间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整体谋划破题举措,顶格出台支持措施,全链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构建起以该《意见》为核心的‘1+7’政策体系,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郝喜红说,以创新规划、实施细则、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经费改革为支撑,进一步增强政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协同,有力提升政策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

国家所需  区域所能

2024年11月,由远景蒙新集团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的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实证平台一次性通过中国电科院全场景测试,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全场景测试的构网型储能项目。

该平台主体为远景5.5MW/14MWh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单机系统,经过涵盖包括弱电网电压频率支撑、黑启动、离网运行等八大技术场景和近千项性能测试的严格评估,各项性能表现优异,确保了储能设备在各种电力系统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场站级别,项目通过虚拟同步场站控制系统,可实现风电场、储能电站的类同步机特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构建提供大容量电压源支撑。

远景蒙新集团副总经理俞乐表示,不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动零碳产业园2.0升级版,打造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沙戈荒”大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储能、绿电替代、绿氢绿氨绿醇等重大项目上持续创新示范,为内蒙古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贡献“蒙新力量”。

这一年,放眼内蒙古,聚焦“两件大事”,围绕“国家所需、区域所能、民生所系、趋势所向”的理念,坚持“开放合作、突出特色、抓住关键”搞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024年,内蒙古高标准成立科技咨询委,徐南平、张立群、金之钧、汤广福、严纯华等21位院士、专家组成最强“大脑”,为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2024年,内蒙古创新平台优化布局持续发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特种车辆、白云鄂博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两个国家级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作用。呼包鄂国家自创区、草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大青山、鄂尔多斯两家内蒙古实验室全面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生产运营”链条,为科技体制改革蹚新路、打样板。

国之重器“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赤峰地勘单位在铀矿找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入运行,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投产,稀土彩色墨水屏、超磁致伸缩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突破了高活性乳酸菌产业化“卡脖子”难题……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组数据佐证了内蒙古科技事业的积极进取、显著进步:全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提升4位,达到第2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1位,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8年来零的突破。

只争朝夕,全力冲刺。内蒙古扬鞭策马,以奋楫争先之势,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拼出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评论

以改革创新之笔,绘就内蒙古科技发展新画卷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已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内蒙古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打实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如强劲引擎,实现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正逐步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体制机制上的一些束缚,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今,内蒙古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科研工作。同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突围”工程是内蒙古破局发展的关键一招。长期以来,受限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因素,内蒙古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近年来,内蒙古瞄准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科技人才队伍,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突破技术瓶颈。在新能源领域,聚焦风能、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众多科研团队扎根钻研,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推动了相关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让内蒙古在新能源赛道上崭露头角。

创新平台建设则为科技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内蒙古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这些平台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行业内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了内蒙古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望未来,内蒙古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更多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内蒙古必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科技发展新篇章。


附件:

上一篇: 《舌尖4》回归,走出一位内蒙古科学家

下一篇: 科技“突围”起步成势,内蒙古36项重点任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内蒙古奋力追赶 科技“突围”一路高光

发布时间:2025-02-12 21:56  来源:内蒙古日报

点火!2024年11月26日13:55分,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在包头市达茂旗点火成功。

该项目创下三个“最”,即国内最早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并运用于工业供能,实现工业天然气与绿氢最高掺烧比例,每年2000吨的最大绿氢掺烧规模。

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有效助力我区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将率先构建国内工业可持续能源高质量发展区域新模式,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规模推广,引领全国“绿氢+工业”产业发展。

2024年内蒙古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不断涌现——

大型难变形金属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绵羊基因库数字化,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实证平台全场景在鄂尔多斯市测试成功,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入运行……一项项内蒙古创新力量犹如春笋般竞发,振奋人心。

一年来,内蒙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打实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领域“突围”  点位突破

在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新建成的3000吨示范线正全力运转。

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高端稀土复合陶粒的回转窑生产线。

“通过承担科技‘突围’稀土专项项目,研发出新型稀土耐火材料,并已交付10余家客户应用。”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平说,公司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稀土红外辐射节能涂层材料”等4种新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

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添加烧制的稀土材料。

2024年以来,包头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科技“突围”工程的决策部署,编制《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稀土专项实施方案》,布局“稀土永磁电机”等6个领域、14个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台套“毫瓦级盘式电机及散热系统”等12条示范线。目前,一批项目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找准‘卡点’、 瞄准‘前沿’、把握‘快’字,全力推动科技‘突围’工程,早出成果,早见效益。”包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军表示,科技“突围”工程为包头市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带动企业快速成长。2024年,长安永磁等2家企业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德稀耐等4家企业入库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2月8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上,呼和浩特市政府作为主责单位之一,对特色乳业点位实施情况进行汇报:2024年,呼和浩特市乳业全产业链营收突破2800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乳业领域上市企业11家,乳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组组亮眼数字,折射出科技“突围”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作用。

截至目前,共有11位院士领衔的19个专家团队、42家区内外高校院所、72家区内外企业参与科技“突围”工程,实现了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和精准配置,形成了“领域突围、点位突破”的良好局面,引才聚才、培育新质生产力、牵引社会创新的效应初步显现。各盟市也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实施,全区科技创新氛围空前高涨。

“科技创新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韬表示,内蒙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做好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破竹之势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将“突围”成果落在产业上,为全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拆除障碍  冲破藩篱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拆除障碍,冲破藩篱。2024年,内蒙古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制度为纲,纲举目张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

身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内蒙古工业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吴永军曾长期为繁琐的报销环节苦恼。但自从《关于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放权的意见》的出台,就有了很大改变。“科研人员由原来的多次往返于学院、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变为线上办理业务后直接提交报销单至财务处,报销经费即可实时到账。”吴永军说。

2024年10月,自治区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联合出台《关于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放权的意见》,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其中明确各项目单位按改革放权要求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吴永军介绍,《意见》完善了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在项目实施期末由科技部门实行一次性综合绩效评价,允许项目单位简化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填报,并引导科研资源向优秀人才和团队倾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更好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是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以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蒙科聚”作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印发《关于支持“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先使用后付费”等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2000万元“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转让合同,转化金额创自治区高校之最。内蒙古农科院路战远团队5天完成300万元线上大额科技成果交易。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下,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7%和33.6%,突破历史新高,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改革愈行愈坚。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聚焦科技攻关任务布局、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引育等制约我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堵点,统筹布局7方面26项未来一段时间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整体谋划破题举措,顶格出台支持措施,全链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构建起以该《意见》为核心的‘1+7’政策体系,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郝喜红说,以创新规划、实施细则、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经费改革为支撑,进一步增强政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协同,有力提升政策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

国家所需  区域所能

2024年11月,由远景蒙新集团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的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实证平台一次性通过中国电科院全场景测试,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全场景测试的构网型储能项目。

该平台主体为远景5.5MW/14MWh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单机系统,经过涵盖包括弱电网电压频率支撑、黑启动、离网运行等八大技术场景和近千项性能测试的严格评估,各项性能表现优异,确保了储能设备在各种电力系统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场站级别,项目通过虚拟同步场站控制系统,可实现风电场、储能电站的类同步机特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构建提供大容量电压源支撑。

远景蒙新集团副总经理俞乐表示,不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动零碳产业园2.0升级版,打造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沙戈荒”大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储能、绿电替代、绿氢绿氨绿醇等重大项目上持续创新示范,为内蒙古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贡献“蒙新力量”。

这一年,放眼内蒙古,聚焦“两件大事”,围绕“国家所需、区域所能、民生所系、趋势所向”的理念,坚持“开放合作、突出特色、抓住关键”搞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024年,内蒙古高标准成立科技咨询委,徐南平、张立群、金之钧、汤广福、严纯华等21位院士、专家组成最强“大脑”,为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2024年,内蒙古创新平台优化布局持续发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特种车辆、白云鄂博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两个国家级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作用。呼包鄂国家自创区、草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大青山、鄂尔多斯两家内蒙古实验室全面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生产运营”链条,为科技体制改革蹚新路、打样板。

国之重器“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赤峰地勘单位在铀矿找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入运行,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市投产,稀土彩色墨水屏、超磁致伸缩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突破了高活性乳酸菌产业化“卡脖子”难题……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组数据佐证了内蒙古科技事业的积极进取、显著进步:全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提升4位,达到第2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1位,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8年来零的突破。

只争朝夕,全力冲刺。内蒙古扬鞭策马,以奋楫争先之势,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拼出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评论

以改革创新之笔,绘就内蒙古科技发展新画卷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已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内蒙古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打实干,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如强劲引擎,实现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正逐步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体制机制上的一些束缚,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今,内蒙古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科研工作。同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突围”工程是内蒙古破局发展的关键一招。长期以来,受限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因素,内蒙古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近年来,内蒙古瞄准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科技人才队伍,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突破技术瓶颈。在新能源领域,聚焦风能、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众多科研团队扎根钻研,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推动了相关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让内蒙古在新能源赛道上崭露头角。

创新平台建设则为科技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内蒙古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这些平台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行业内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了内蒙古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望未来,内蒙古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更多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相信在科技的引领下,内蒙古必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科技发展新篇章。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