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人才注能 让科技创新“能量爆棚”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4-11-13 23:23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今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捧回了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内蒙古近15年以来,冲击国家科技奖的历史突破。

突破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事业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今年,内蒙古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强化人才驱动的鲜明信号,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头雁领路  群雁齐高飞

走进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资料和荣誉证书,办公桌上的泥土、秸秆样本格外显眼。“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是我们科研团队攻克保护性耕作难题的关键。”路战远说。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路战远带领科研团队以破解保护性耕作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适应性难题为突破口,“茬、秆、垡”多方式阻风控蚀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被逐一突破,农田风蚀减少35%—72%,探索出了世界同类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的新途径,同时让土地得到“休养”,又减轻了人们的劳作强度,开启了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方式。

头雁领路,群雁展翅齐高飞。

任永峰(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任永峰是路战远科研团队中的主要技术骨干之一。近20年,任永峰带领科研团队深入阴山沿麓、燕山丘陵、大兴安岭及黄土高原等内蒙古主要旱作区域,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建了适水保墒种植、量水调亏补灌以及促控施肥培肥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

“研发初衷很简单,内蒙古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70%以上,就是想要帮助农户应对干旱气候提高土地产量。”任永峰朴实的话语里充满力量。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集雨技术成功将原本被认为无效的降雨转化为有效利用资源。这一创新极大地缓解了旱区降水资源短缺导致的作物出苗难和产量低的问题。同时,其培肥技术的实施,使农田地力显著提升。研发的系列成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旱作农业的作物水肥利用率低、农田抗旱能力差及产能不足等难题。

连日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向前带领科研团队、研究生一行16人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等地的试验田中,进行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工作。

20余年,深“耕”大地的张向前,深入田间地头,致力于农田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模式研发与应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该技术及装备使地膜用量减少20%以上,让作物出苗率达到95%以上、增产5%以上,将残膜回收率提高7%—13%,为地膜机械化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向前自豪地说。

地力培育、农田抗旱……一个个“硬”技术为内蒙古作物丰产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更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人才支撑。”路战远表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前,内蒙古培育11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其中,高校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有7个。这7个领军人才团队中,有2人入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入选“长江学者”、1人入选“国家杰青”、2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5个团队入选自治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人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7人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人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人获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奖。

青英汇聚  释放吸引力

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内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乳业课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自2022年获批以来,已汇聚10多位院士、100多家成员单位、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以及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形成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为攻克乳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攻坚力量和支撑体系。

“我们以‘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利益共享’为理念,建立了‘三循环’的运营模式和‘漏斗型’项目管理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同受益。中心已布局多个服务平台和研发中心,实施项目145项,申请专利113件。”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介绍。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引才育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柔性引进黄维、陈十一、任发政等院士30位、长江学者和杰青15人,创新团队125个,创新人才700余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创新中心22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今年42岁的刘洋,2023年选择从北京市来到鄂尔多斯市。“本科和研究生都在清华大学就读,毕业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回国后在北京市多家机构从事低碳城市和能源政策的研究,积累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了解到鄂尔多斯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科研平台发展定位后,决定来鄂尔多斯市。目前,已就职于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一职,从事能源战略与碳中和路径研究工作。”刘洋认为,鄂尔多斯市在传统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全方位立体式的应用场景,在能源转型和“双碳”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目前鄂尔多斯市在积极探索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开发,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诚为本,以信立市。鄂尔多斯市兑现了对人才的郑重承诺,针对名校毕业生,从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优惠的人才引进补贴政策。“我获得了30万元的安家补贴费。鄂尔多斯市为科研人员创造了非常好的创新环境,期待我的科研事业与城市共赢发展。”刘洋说。

2024年,鄂尔多斯市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前50强。这是对鄂尔多斯市以“人才出彩”赢得“城市精彩”的再次肯定。

在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巴日嘎斯台嘎查的肉羊养殖培训班上,青岛农业大学“人才飞地”技术团队的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牧民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的技术很实用,不仅解决了我们日常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科学养殖水平,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前来参加培训的养殖户对此次培训赞不绝口。

“依托‘人才飞地’平台,将学校的实用人才、适用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实现了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人才飞地”入库专家李和刚介绍,2023年4月,通辽市与青岛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通辽市乡村振兴“人才飞地”合作协议。“人才飞地”借助高校人才优势、技术积累和地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校地合作潜能,在现代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等领域提供科技创新支撑,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人才荟萃的内蒙古,累计柔性引进院士57名、各级各类科研人员近千名,一大批高端人才参与内蒙古建设,与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到内蒙古去”的热潮。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内蒙古在人才、科技方面打出“组合拳”,协同推进平台搭建、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等各方面工作,通过人才注能,让科技创新“能量爆棚”。

评论

以更宽阔的视野引才用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新征程中,要把用好创新人才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做好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服务等工作,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滔滔不绝的高质量发展胜势。

悉心育才,让人才源头充盈。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倾心引才,让人才提质增量。要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工作机制,打破国家边界、学科壁垒、领域隔阂、文化障碍等限制,引进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注重靶向引才,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

真心爱才,让人才生根发芽。要用“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引才胸怀,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树立起“人人皆有用”的观念,涵养以人为本、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不断提高城市、地区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附件:

上一篇: 就是这么牛!

下一篇: 科普之窗 | 冬季诺如病毒高发,防护指南在这里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人才注能 让科技创新“能量爆棚”

发布时间:2024-11-13 23:27  来源:内蒙古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今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捧回了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内蒙古近15年以来,冲击国家科技奖的历史突破。

突破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事业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今年,内蒙古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梯次建设……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强化人才驱动的鲜明信号,让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头雁领路  群雁齐高飞

走进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资料和荣誉证书,办公桌上的泥土、秸秆样本格外显眼。“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是我们科研团队攻克保护性耕作难题的关键。”路战远说。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路战远带领科研团队以破解保护性耕作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适应性难题为突破口,“茬、秆、垡”多方式阻风控蚀关键技术与装备系统被逐一突破,农田风蚀减少35%—72%,探索出了世界同类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的新途径,同时让土地得到“休养”,又减轻了人们的劳作强度,开启了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方式。

头雁领路,群雁展翅齐高飞。

任永峰(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任永峰是路战远科研团队中的主要技术骨干之一。近20年,任永峰带领科研团队深入阴山沿麓、燕山丘陵、大兴安岭及黄土高原等内蒙古主要旱作区域,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建了适水保墒种植、量水调亏补灌以及促控施肥培肥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

“研发初衷很简单,内蒙古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70%以上,就是想要帮助农户应对干旱气候提高土地产量。”任永峰朴实的话语里充满力量。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集雨技术成功将原本被认为无效的降雨转化为有效利用资源。这一创新极大地缓解了旱区降水资源短缺导致的作物出苗难和产量低的问题。同时,其培肥技术的实施,使农田地力显著提升。研发的系列成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旱作农业的作物水肥利用率低、农田抗旱能力差及产能不足等难题。

连日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向前带领科研团队、研究生一行16人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等地的试验田中,进行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工作。

20余年,深“耕”大地的张向前,深入田间地头,致力于农田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模式研发与应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入选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装备。该技术及装备使地膜用量减少20%以上,让作物出苗率达到95%以上、增产5%以上,将残膜回收率提高7%—13%,为地膜机械化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向前自豪地说。

地力培育、农田抗旱……一个个“硬”技术为内蒙古作物丰产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更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人才支撑。”路战远表示。

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前,内蒙古培育11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其中,高校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有7个。这7个领军人才团队中,有2人入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人入选“长江学者”、1人入选“国家杰青”、2人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5个团队入选自治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人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7人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人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人获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奖。

青英汇聚  释放吸引力

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内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乳业课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自2022年获批以来,已汇聚10多位院士、100多家成员单位、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以及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形成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为攻克乳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提供攻坚力量和支撑体系。

“我们以‘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利益共享’为理念,建立了‘三循环’的运营模式和‘漏斗型’项目管理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同受益。中心已布局多个服务平台和研发中心,实施项目145项,申请专利113件。”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介绍。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是呼和浩特市引才育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柔性引进黄维、陈十一、任发政等院士30位、长江学者和杰青15人,创新团队125个,创新人才700余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创新中心22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今年42岁的刘洋,2023年选择从北京市来到鄂尔多斯市。“本科和研究生都在清华大学就读,毕业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回国后在北京市多家机构从事低碳城市和能源政策的研究,积累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了解到鄂尔多斯市人才引进政策和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科研平台发展定位后,决定来鄂尔多斯市。目前,已就职于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一职,从事能源战略与碳中和路径研究工作。”刘洋认为,鄂尔多斯市在传统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全方位立体式的应用场景,在能源转型和“双碳”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目前鄂尔多斯市在积极探索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开发,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诚为本,以信立市。鄂尔多斯市兑现了对人才的郑重承诺,针对名校毕业生,从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优惠的人才引进补贴政策。“我获得了30万元的安家补贴费。鄂尔多斯市为科研人员创造了非常好的创新环境,期待我的科研事业与城市共赢发展。”刘洋说。

2024年,鄂尔多斯市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前50强。这是对鄂尔多斯市以“人才出彩”赢得“城市精彩”的再次肯定。

在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巴日嘎斯台嘎查的肉羊养殖培训班上,青岛农业大学“人才飞地”技术团队的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牧民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的技术很实用,不仅解决了我们日常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科学养殖水平,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前来参加培训的养殖户对此次培训赞不绝口。

“依托‘人才飞地’平台,将学校的实用人才、适用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实现了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人才飞地”入库专家李和刚介绍,2023年4月,通辽市与青岛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通辽市乡村振兴“人才飞地”合作协议。“人才飞地”借助高校人才优势、技术积累和地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校地合作潜能,在现代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等领域提供科技创新支撑,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人才荟萃的内蒙古,累计柔性引进院士57名、各级各类科研人员近千名,一大批高端人才参与内蒙古建设,与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到内蒙古去”的热潮。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内蒙古在人才、科技方面打出“组合拳”,协同推进平台搭建、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等各方面工作,通过人才注能,让科技创新“能量爆棚”。

评论

以更宽阔的视野引才用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新征程中,要把用好创新人才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做好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服务等工作,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滔滔不绝的高质量发展胜势。

悉心育才,让人才源头充盈。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倾心引才,让人才提质增量。要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工作机制,打破国家边界、学科壁垒、领域隔阂、文化障碍等限制,引进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注重靶向引才,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

真心爱才,让人才生根发芽。要用“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引才胸怀,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树立起“人人皆有用”的观念,涵养以人为本、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不断提高城市、地区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