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7-27 22:5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加强自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为牵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是,我国科技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仍亟须破解。

突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主培养。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核心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新发展阶段,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不断拓展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教育命题”和“育人选题”,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瞄准前沿重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培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科技创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与发展主动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堵点痛点,着力突破占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的重点难点,着力抢抓最具中国科技领域先发优势的亮点优点,大力实施有组织的前瞻性科研,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能源交通一体化、集成电路、新材料研发、医工融合、智慧社会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领域扩容提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培养,尤其是人才培养。

以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为抓手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科技创新和自主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破学科、专业、学院的有形无形壁垒,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开辟学科结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学科结构改革,注重学科交叉自主培养。学科结构改革应当具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不同学科知识深度碰撞与相互交融,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成果。当今时代,须以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课程等交叉融合,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专业发展生态。超前部署战略关键领域,推进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通过自主培养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加大基础平台建设,强化基础学科自主培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几乎所有影响世界的重大核心技术皆源自基础研究。谋求“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基础研究人才。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要求相比,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要大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重视对学科共通基础平台的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对具有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原始创新和跨学科交叉研究择优进行滚动支持,努力突破一批事关国家战略的“杀手锏”技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构建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全力打造“换轨超车”发展新赛道。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战略支撑。

立足需求驱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需求为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方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以项目为牵引、以解决实际科技需求为驱动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双向赋能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科学基础、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遵循科技规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关注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驱动,对接科技发展革命性突破的关键要素,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科技发展理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广纳天下英才、汇聚众智众力。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引导科技人才树立科技报国的伟大志向,传承老一代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真正把科技创新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融汇全球智慧资源为路径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决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开放合作是正道,在合作共赢中加强自主培养。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而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数据显示,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或牵头了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等大国重器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革命、公共卫生等全球性科学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国际科技合作。《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我们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和推动人才培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精尖缺”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各方力量协同育才,将前沿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自主培养胜势。

自立自强促发展,在自强不息中加快自主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阔步向前的历史长卷波澜壮阔;制胜未来,在开放合作中坚持自立自强,为高水平科技人才创造更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任重道远。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对统筹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与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进行前瞻性思考。一方面,因材施教,实行分阶段、差异化、精准式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强化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创大赛及学术交流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切实通过自主培养、联合培养、学术访问、合作办学、智力引进等形式实现全球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势资源的共享共赢、互促互进,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俞建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附件:

上一篇: 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门: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

下一篇: 阿拉善: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发布时间:2024-07-27 22:00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加强自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为牵引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是,我国科技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仍亟须破解。

突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主培养。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核心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跃升。新发展阶段,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不断拓展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的深度和广度,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教育命题”和“育人选题”,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瞄准前沿重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培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科技创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与发展主动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堵点痛点,着力突破占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的重点难点,着力抢抓最具中国科技领域先发优势的亮点优点,大力实施有组织的前瞻性科研,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能源交通一体化、集成电路、新材料研发、医工融合、智慧社会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领域扩容提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培养,尤其是人才培养。

以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为抓手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科技创新和自主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破学科、专业、学院的有形无形壁垒,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开辟学科结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学科结构改革,注重学科交叉自主培养。学科结构改革应当具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不同学科知识深度碰撞与相互交融,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成果。当今时代,须以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课程等交叉融合,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专业发展生态。超前部署战略关键领域,推进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通过自主培养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加大基础平台建设,强化基础学科自主培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几乎所有影响世界的重大核心技术皆源自基础研究。谋求“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基础研究人才。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的要求相比,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要大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重视对学科共通基础平台的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对具有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原始创新和跨学科交叉研究择优进行滚动支持,努力突破一批事关国家战略的“杀手锏”技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构建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全力打造“换轨超车”发展新赛道。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战略支撑。

立足需求驱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需求为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方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以项目为牵引、以解决实际科技需求为驱动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双向赋能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科学基础、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遵循科技规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关注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驱动,对接科技发展革命性突破的关键要素,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科技发展理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广纳天下英才、汇聚众智众力。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引导科技人才树立科技报国的伟大志向,传承老一代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真正把科技创新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融汇全球智慧资源为路径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决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开放合作是正道,在合作共赢中加强自主培养。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而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数据显示,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与或牵头了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等大国重器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能源革命、公共卫生等全球性科学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国际科技合作。《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我们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和推动人才培养,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精尖缺”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各方力量协同育才,将前沿创新优势转化为人才自主培养胜势。

自立自强促发展,在自强不息中加快自主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阔步向前的历史长卷波澜壮阔;制胜未来,在开放合作中坚持自立自强,为高水平科技人才创造更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任重道远。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需对统筹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与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进行前瞻性思考。一方面,因材施教,实行分阶段、差异化、精准式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强化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创大赛及学术交流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切实通过自主培养、联合培养、学术访问、合作办学、智力引进等形式实现全球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势资源的共享共赢、互促互进,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俞建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