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新闻再观察 | 科技“突围” 创新有为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24-07-16 21:39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7月8号召开的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传递出内蒙古铆足干劲,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大放光彩,一往无前,以科技“突围”赢得发展主动的坚定决心,也为内蒙古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内蒙古正以强烈的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次会议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全区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提供科技创新驱动支撑。会上还解读了《关于实施“英才兴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并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的代表颁发了奖金。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感到骄傲和振奋,这将开启我们自治区科技兴蒙、人才兴蒙的新纪元,同时为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和人才动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张和平:科技创新要自强自立,今天我们自治区召开科技大会以后,自治区要出台好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莫大的鞭策。

会议指出,内蒙古要有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区一些领域的技术走在了前列。这两年,全区获得国家级奖励和进入国家级计划的人才数量大幅提升,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本土转化上成效显著。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喜和:人才兴蒙政策,对我们过去引进人才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松绑,对于我们后续推进各项具体科技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于潍:科技“突围”我们要四抓,抓企业主体、抓人才、抓产业、抓协同,要持续地推进科技“突围”工程,把科技“突围”做实做细。

会上,备受关注的还有大青山实验室和鄂尔多斯实验室。2023年8月6号,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建设大青山实验室,鄂尔多斯实验室。两家自治区实验室分别以新型电力系统和煤化工为主攻方向,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方式,跨机构、跨地域联合国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公共平台,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仅填补了内蒙古省区级实验室的空白,也是自治区实验室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

大青山实验室主任 浙江大学教授 严建华:密切地把科技创新做好,把大学研究单位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内蒙古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为内蒙古的科技“突围”,在能源这个点位上,作出我们重要的贡献,这是大青山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所在。

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教授 魏飞:利用内蒙古的煤炭资源、风光电的资源,实现它的深度的转化,我们通过这样一些技术创新,不仅是服务于内蒙古,也服务于全国的这样一个新能源的转型和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业科技创新中枢。下一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将从探索科技平台、新型运行机制、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和发挥国家平台优势等方面开展工作。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 冷侯喜:国家乳业技术创业中心,是国家的一个技术创业中心,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全行业、全产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帮助一些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应用到产业端,帮助我们产业技术的进步,然后同时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成员单位目前已超过110家,这里汇集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全球最优秀的创新资源,根据成员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项目研发。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 冷侯喜:这里我们联合国家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发的超音速蒸汽直喷杀菌装备,(牛奶)受热时间可以缩短了,受热的温度也可以降低了,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也会保留的更多一些,目前的这台设备的原型机,我们已经开发出来了,一旦投入使用,那么将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在院士专家的带领下,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攻克多项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低碳减排、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实际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多年来致力于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和甲烷减排方面的研究,他的团队经过大量实验,研发出了全国首款减碳增产饲料。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徐明:这个饲料里面既需要保证它的健康,又要能多增产,比如这是我们叫做“草中之王”苜蓿,我们研究了苜蓿的种类不一样,消化率不同产生甲烷也不一样,有100多种植物提取物,在这里面筛选谁有效谁没有效,然后再加组合,最后作出来一款产品,加到这里就可以降20%甲烷。

徐明告诉记者,一头泌乳牛每天消化的食物中要排放400克甲烷,1万头奶牛的牧场一天的甲烷排放量就有4000公斤。徐明团队研发的减碳增产饲料不仅能让牛少生成20%甲烷,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还能增加2公斤。这个成绩在国际行业领域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大型牧场联合发起“百家牧场,百万头奶牛低碳倡议”,共同倡导和实践奶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徐明说,能有今天的成绩,还要依托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和构建体系。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徐明:国创中心和企业给我们配套更多的设备、牧场还有资金,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研发的过程更快,而且应用落地的速度更快了。

在产业化生产方面,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还设计了业内功能最齐全的研发成果孵化工厂,能进行液奶、冷饮、酸奶、奶酪等多种产品的测试、试产,实现工艺的灵活柔性组合服务。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试车实验经理 武建峰:有些设备可以移动串联起来,对各个模块单独的做一个测试验证,包括一些新设备进来,可以连接起来进行测试验证,不是常规的工艺,来我们这儿进行一个柔性搭建设计都可以满足。

在科技创新的宽广舞台上,科学家一直是挑大梁的角色,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内科研基地,路战远正带领着学生实地查看玉米等作物生长情况,对比不同肥力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多年来,路战远一直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不久由他主持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农业科研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我们从立项到这个成果验证是否成熟,大约就七八年时间,好多情况下,农业科研有可能就失败了,有的可能一生都不一定取得实际效果。我们也有过说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做得出未来(的困惑),但是回顾我们小时候生长的农村,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期待,看一看农村老百姓对我们的这种期望,所以我们转念一想,还是必须按照这条路,坚韧地走下去。

北方农牧交错区横跨内蒙古、吉林、甘肃等九个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其中超过70%的区域位于内蒙古,然而,由于这些区域普遍降水稀缺且多风,土壤风蚀沙化现象严重,如何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探寻一条实现耕地保护,生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工作人员,路战远觉得他有责任担负起这份重任。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我们在面对这么一系列质量问题、数量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的同时,我们还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样一来就需要进一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强产能,要进一步的科研攻关,研创更多更好的、更务实管用的科技成果。

面对一系列挑战,路战远日复一日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克系列重大科技难题。本次获奖项目,在破解农田风蚀防治和地力定向培育等重大难题上取得了新突破,创建了农田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破解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用、养”失衡的重大难题。这项技术已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推广,成果累计增产粮食200多亿斤。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保护了土壤,使得地力得到提升,使劣质耕地变成优质耕地,这是我们自治区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当中的关键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解决了“用、养”失衡的难题。

以科技“突围”工程为引领,全区各盟市,各部门和高校院所主动谋划所属地区和领域的创新重点,全区上下呈现出齐抓科技、创新实干的良好局面。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科研人员正在对国内首创的新型稀土纤维产品进行技术完善,这个产品叫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因为加入了新型稀土镧铈材料,能够大幅减少对太阳光热辐射的吸收。同时,它还具有更高的透气性和蓬松感,能够将人体汗液快速导出。

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稀土纺织材料研发中心主任 时文晴:能够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把(镧铈)真正用到生活中去,把它的应用量给提上来。

稀土新材料研究是我区科技“突围”工程突围的重要项目。今年,自治区稀土企业和科研力量联合中国钢研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转化,实现稀土创新能力提升。

包头稀土研究院常务副书记 副院长 李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我们稀土行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7月2日,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绿色低碳领域先导技术榜。

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主任 甄鹏: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了这个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它的煤种选择很宽泛,燃料的热值很高,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场景。

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今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20%,重点用于低碳能源,煤化工,生物医药、种业,防沙治沙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自治区充分发挥“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资源集聚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六月,全区共登记技术合同超580项,同比增长8.72%,合同成交额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61.16%。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于潍:优化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利用内蒙古独特的应用场景和资源禀赋,加强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务实合作,瞄准国际前沿,找准最有可能的突破口,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攻关。

在这次科技工作大会上,我们看到了近年来,自治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很多基础前沿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在树立科技自立自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还应正视差距主动谋划、提前布局,要锚定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基调,盯住低碳能源、高性能材料、绿色算力等方向集中发力,努力实现起跑就领先。要打破常规,在经费投入、人员待遇、要素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采取特殊举措。要讲究章法,围绕“突围”的总目标,分层次作战,力争多点“突围”,全线“突围”,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附件:

上一篇: 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从七十二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读懂习近平的改革之道

下一篇: 加大研发投入 撬动更多资本助力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新闻再观察 | 科技“突围” 创新有为

发布时间:2024-07-16 21:32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7月8号召开的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传递出内蒙古铆足干劲,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大放光彩,一往无前,以科技“突围”赢得发展主动的坚定决心,也为内蒙古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内蒙古正以强烈的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次会议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全区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提供科技创新驱动支撑。会上还解读了《关于实施“英才兴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并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的代表颁发了奖金。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感到骄傲和振奋,这将开启我们自治区科技兴蒙、人才兴蒙的新纪元,同时为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和人才动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张和平:科技创新要自强自立,今天我们自治区召开科技大会以后,自治区要出台好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莫大的鞭策。

会议指出,内蒙古要有争创一流的雄心壮志,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区一些领域的技术走在了前列。这两年,全区获得国家级奖励和进入国家级计划的人才数量大幅提升,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本土转化上成效显著。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喜和:人才兴蒙政策,对我们过去引进人才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松绑,对于我们后续推进各项具体科技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于潍:科技“突围”我们要四抓,抓企业主体、抓人才、抓产业、抓协同,要持续地推进科技“突围”工程,把科技“突围”做实做细。

会上,备受关注的还有大青山实验室和鄂尔多斯实验室。2023年8月6号,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建设大青山实验室,鄂尔多斯实验室。两家自治区实验室分别以新型电力系统和煤化工为主攻方向,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方式,跨机构、跨地域联合国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公共平台,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仅填补了内蒙古省区级实验室的空白,也是自治区实验室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

大青山实验室主任 浙江大学教授 严建华:密切地把科技创新做好,把大学研究单位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内蒙古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为内蒙古的科技“突围”,在能源这个点位上,作出我们重要的贡献,这是大青山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所在。

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 清华大学教授 魏飞:利用内蒙古的煤炭资源、风光电的资源,实现它的深度的转化,我们通过这样一些技术创新,不仅是服务于内蒙古,也服务于全国的这样一个新能源的转型和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业科技创新中枢。下一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将从探索科技平台、新型运行机制、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和发挥国家平台优势等方面开展工作。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 冷侯喜:国家乳业技术创业中心,是国家的一个技术创业中心,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全行业、全产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帮助一些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应用到产业端,帮助我们产业技术的进步,然后同时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成员单位目前已超过110家,这里汇集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全球最优秀的创新资源,根据成员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项目研发。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 冷侯喜:这里我们联合国家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发的超音速蒸汽直喷杀菌装备,(牛奶)受热时间可以缩短了,受热的温度也可以降低了,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也会保留的更多一些,目前的这台设备的原型机,我们已经开发出来了,一旦投入使用,那么将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在院士专家的带领下,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攻克多项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低碳减排、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在实际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多年来致力于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调控和甲烷减排方面的研究,他的团队经过大量实验,研发出了全国首款减碳增产饲料。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徐明:这个饲料里面既需要保证它的健康,又要能多增产,比如这是我们叫做“草中之王”苜蓿,我们研究了苜蓿的种类不一样,消化率不同产生甲烷也不一样,有100多种植物提取物,在这里面筛选谁有效谁没有效,然后再加组合,最后作出来一款产品,加到这里就可以降20%甲烷。

徐明告诉记者,一头泌乳牛每天消化的食物中要排放400克甲烷,1万头奶牛的牧场一天的甲烷排放量就有4000公斤。徐明团队研发的减碳增产饲料不仅能让牛少生成20%甲烷,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还能增加2公斤。这个成绩在国际行业领域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大型牧场联合发起“百家牧场,百万头奶牛低碳倡议”,共同倡导和实践奶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徐明说,能有今天的成绩,还要依托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和构建体系。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 徐明:国创中心和企业给我们配套更多的设备、牧场还有资金,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研发的过程更快,而且应用落地的速度更快了。

在产业化生产方面,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还设计了业内功能最齐全的研发成果孵化工厂,能进行液奶、冷饮、酸奶、奶酪等多种产品的测试、试产,实现工艺的灵活柔性组合服务。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试车实验经理 武建峰:有些设备可以移动串联起来,对各个模块单独的做一个测试验证,包括一些新设备进来,可以连接起来进行测试验证,不是常规的工艺,来我们这儿进行一个柔性搭建设计都可以满足。

在科技创新的宽广舞台上,科学家一直是挑大梁的角色,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内科研基地,路战远正带领着学生实地查看玉米等作物生长情况,对比不同肥力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多年来,路战远一直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不久由他主持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农业科研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我们从立项到这个成果验证是否成熟,大约就七八年时间,好多情况下,农业科研有可能就失败了,有的可能一生都不一定取得实际效果。我们也有过说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做得出未来(的困惑),但是回顾我们小时候生长的农村,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期待,看一看农村老百姓对我们的这种期望,所以我们转念一想,还是必须按照这条路,坚韧地走下去。

北方农牧交错区横跨内蒙古、吉林、甘肃等九个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其中超过70%的区域位于内蒙古,然而,由于这些区域普遍降水稀缺且多风,土壤风蚀沙化现象严重,如何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探寻一条实现耕地保护,生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工作人员,路战远觉得他有责任担负起这份重任。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我们在面对这么一系列质量问题、数量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的同时,我们还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样一来就需要进一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强产能,要进一步的科研攻关,研创更多更好的、更务实管用的科技成果。

面对一系列挑战,路战远日复一日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克系列重大科技难题。本次获奖项目,在破解农田风蚀防治和地力定向培育等重大难题上取得了新突破,创建了农田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破解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用、养”失衡的重大难题。这项技术已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推广,成果累计增产粮食200多亿斤。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 路战远:保护了土壤,使得地力得到提升,使劣质耕地变成优质耕地,这是我们自治区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当中的关键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解决了“用、养”失衡的难题。

以科技“突围”工程为引领,全区各盟市,各部门和高校院所主动谋划所属地区和领域的创新重点,全区上下呈现出齐抓科技、创新实干的良好局面。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科研人员正在对国内首创的新型稀土纤维产品进行技术完善,这个产品叫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因为加入了新型稀土镧铈材料,能够大幅减少对太阳光热辐射的吸收。同时,它还具有更高的透气性和蓬松感,能够将人体汗液快速导出。

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稀土纺织材料研发中心主任 时文晴:能够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把(镧铈)真正用到生活中去,把它的应用量给提上来。

稀土新材料研究是我区科技“突围”工程突围的重要项目。今年,自治区稀土企业和科研力量联合中国钢研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转化,实现稀土创新能力提升。

包头稀土研究院常务副书记 副院长 李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我们稀土行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7月2日,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绿色低碳领域先导技术榜。

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主任 甄鹏: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了这个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它的煤种选择很宽泛,燃料的热值很高,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场景。

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今年自治区本级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20%,重点用于低碳能源,煤化工,生物医药、种业,防沙治沙等领域,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自治区充分发挥“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资源集聚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六月,全区共登记技术合同超580项,同比增长8.72%,合同成交额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61.16%。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于潍:优化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利用内蒙古独特的应用场景和资源禀赋,加强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务实合作,瞄准国际前沿,找准最有可能的突破口,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攻关。

在这次科技工作大会上,我们看到了近年来,自治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很多基础前沿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在树立科技自立自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还应正视差距主动谋划、提前布局,要锚定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基调,盯住低碳能源、高性能材料、绿色算力等方向集中发力,努力实现起跑就领先。要打破常规,在经费投入、人员待遇、要素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采取特殊举措。要讲究章法,围绕“突围”的总目标,分层次作战,力争多点“突围”,全线“突围”,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