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添彩

来源:青橙融媒 发布日期:2023-08-29 21:13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今年以来,围绕“强首府”工程,呼和浩特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统筹推进科技研发、科技平台、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四维支撑”布局,重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投入攻坚、创新主体倍增、开放合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五大攻坚行动”,科技赋能“六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城聚人,以人强产,以产兴城,着力建设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交出亮眼成绩单。

♦ 蒙牛乳业六期研发大楼

引育并重

打造高能级人才创新“聚宝盆”

一台台全球顶尖的实验设备、一项项领先的专利技术、一个个转化应用的创新成果都令人振奋……8月初,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正式启用,作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枢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汇聚吸纳了学术界、产业界多方力量,联结“人才链”,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截至目前,柔性引进任发政院士、孙宝国院士、张涌院士等10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行业专家,已吸纳101家成员单位,构建起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已突破多项乳品加工及奶牛繁育等行业技术难题。

“赛科星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突破了国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了奶牛生产性能水平和供种能力。”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包俊杰说。作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赛科星集团积极参与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围绕奶牛育种与繁殖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牵头研究解码了家畜干细胞诱导这一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科技成果。


♦ 蒙草草博馆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目前已经集聚蒙草集团、中国科学院等47家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同时,通过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南志标院士、曹晓凤院士等16位草业领域顶尖科学家。柔性引进了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所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联合17家单位共建草种业创新联合体,预计今年将直接或间接吸纳500名以上科研人员在该中心开展研发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为核心、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集聚国内外跨学科研发团队,攻克了非洲猪瘟疫苗,已获得授权核心专利1项,申请受理国际专利1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1项,申请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应急评价。

内蒙古圣钒科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大学罗江水研究员团队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卫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实施“‘全元素一体化液相法’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揭榜挂帅项目,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更大规模化应用,预计将建成1万吨/年生产线示范基地,年产出40亿元,利税超过3亿元。

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罗恒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实施“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工艺提升及药效学研究”揭榜挂帅项目,着力解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与原研片剂质量不同难以通过一致性难题。项目完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润9000万元、利税6000万元,产能指标提升5%。

♦ 蒙草种质资源库一角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制定“1+6”人才政策,打出了一系列引育人才的组合拳,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共有5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2022年,呼和浩特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3家,此外,呼和浩特市积极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各建站单位对接发展需求和技术难题,向院士专家团队借力、借智,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表示,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强各类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形成“项目+平台”的院士引进依托模式。

开放合作

扩大科创“朋友圈”

构建兴业“强磁场”

随着“科技兴蒙”行动不断深入推进,全市上下形成以开放合作促创新、以科技创新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上海交通大学是“4+8+N”合作主体中的重要一员,呼和浩特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入上海交通大学20余个技术研究团队,聚焦首府生物医药、绿色农牧等领域,呼和浩特市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实施了15个落地项目。

“围绕呼和浩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沈国清教授团队联合攻关2年,已通过秸秆还田、加工生物炭两个技术方案进行攻关和试验示范,成功研发镁铁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完成年产10万吨的生物炭基掺混肥生产线1条。”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牵头组建秸秆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研发系列秸秆低碳高值化产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为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路径。

♦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

作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

2022年,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落地首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基础,利用自治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智慧口岸建设、商用车自动驾驶、智慧干线物流等领域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在校地合作机制推动下,公司多项业务拓展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殷承良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公司将持续释放技术势能、产品效能及人才智能,打造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是呼和浩特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培育产业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冯雁团队拟在创新中心落地中试实验室,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动物交易市场、养殖场、屠宰场等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的流调监测,以及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包虫病、布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建立起有效的疫情预警预报屏障。目前已实现猪蓝耳病、猪腹泻病快检试剂研发,并完成中试生产线设计规划。

♦ 金宇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查看药品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董樊丽院长表示,研究院将主动融入呼和浩特市发展战略,以攻克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合作新路径、协同创新新机制,为“强首府”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一心多点”人才新格局,建立区外“一心多点”对接承接机制,主动加强与首都对接,通过人才交流、异地孵化等方式,将北京人才智力资源“引流”到内蒙古。以建设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北京)为抓手,依托北京中关村京蒙高科企业大厦,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和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打造“人才飞地”和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精选重点产业科技孵化项目,成熟后在呼和浩特市落地转化,实现“研发在首都,转化在呼和浩特”。同时,支持首府的科技企业在科创中心(北京)设立研发子公司、校企共享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人才飞地”,建立“异地研发、驻地招才、本地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 中孚明丰与上海交大合作攻关的生物炭试验示范基地

下沉一线

本土科技人才“各显神通”

为基层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施基层人才发展计划,深化“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选派各领域科技特派员专家到基层服务,共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300余名,带动4万多人就业,6家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获得备案,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被评定为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个旗县区共组织40多期大规模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2000余人;通过科技特派员开展了4000多场次小型现场技术指导,受益农民达3万多人次,实现了农畜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靶向对接。

在耗赖山乡耗赖山村,“三区”科技人员王胜利在研发出的“适用于四季型草莓生产发育的冷暖型大棚”中,指导草莓种植农户种植夏季冷凉草莓。他引导创建的夏季草莓示范种植基地和草莓苗繁育基地,抢占了夏季草莓空档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培育了新型高效产业模式。

♦ “三区”科技人员王胜利正在指导草莓种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每年选派39名农业科技人才(其中博士13人、硕士9人,高级职称34人),深入武川、清水河两个地区,进驻服务36个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企业为依托覆盖11个乡镇、57个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5项,培养技术骨干92人,培训农民800人次,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为有效利用驻呼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资源,将原来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单一服务的形式,改变为组团作战、全方位服务,进而形成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

♦ 内蒙古大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明正在现场指导检验工作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莓产业科技特派员付崇毅,针对呼和浩特市草莓品种混杂且缺乏区域性特色品种、草莓种苗自给率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历时近10年时间开展自主选育和集成创新,选育出草莓新品种4个,集成创新本土化草莓茎尖组培脱毒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一套。通过与内蒙古百鲜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草莓茎尖组培脱毒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应用推广,农户使用本地繁育的草莓苗每亩减少了死苗损失800至1200元,有效助力了草莓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科信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指导科信科技公司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件,服务呼和浩特创新主体申请知识产权100余件,指导呼和浩特11家企业开展了研发费用归集工作。内蒙古领新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协助企业技术攻关4项、梳理技术需求6项,协助企业搭建创新平台1个;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餐饮类企业和服装服饰企业3大类领域开展服务,服务企业达51家……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再到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领域到处都有着企业科技特派员们奔波忙碌的身影,为首府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24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数量居全区之首。入站企业科技特派员537人,累计服务企业136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3家,高新技术企业5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1家),累计惠企政策宣讲服务企业2062家,有力助推了呼和浩特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


附件:

上一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

下一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添彩

发布时间:2023-08-29 21:52  来源:青橙融媒

今年以来,围绕“强首府”工程,呼和浩特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统筹推进科技研发、科技平台、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四维支撑”布局,重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投入攻坚、创新主体倍增、开放合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五大攻坚行动”,科技赋能“六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城聚人,以人强产,以产兴城,着力建设全区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交出亮眼成绩单。

♦ 蒙牛乳业六期研发大楼

引育并重

打造高能级人才创新“聚宝盆”

一台台全球顶尖的实验设备、一项项领先的专利技术、一个个转化应用的创新成果都令人振奋……8月初,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正式启用,作为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枢纽,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汇聚吸纳了学术界、产业界多方力量,联结“人才链”,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截至目前,柔性引进任发政院士、孙宝国院士、张涌院士等10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行业专家,已吸纳101家成员单位,构建起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已突破多项乳品加工及奶牛繁育等行业技术难题。

“赛科星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突破了国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了奶牛生产性能水平和供种能力。”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包俊杰说。作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赛科星集团积极参与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围绕奶牛育种与繁殖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牵头研究解码了家畜干细胞诱导这一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科技成果。


♦ 蒙草草博馆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目前已经集聚蒙草集团、中国科学院等47家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同时,通过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南志标院士、曹晓凤院士等16位草业领域顶尖科学家。柔性引进了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所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联合17家单位共建草种业创新联合体,预计今年将直接或间接吸纳500名以上科研人员在该中心开展研发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为核心、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集聚国内外跨学科研发团队,攻克了非洲猪瘟疫苗,已获得授权核心专利1项,申请受理国际专利1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1项,申请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应急评价。

内蒙古圣钒科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大学罗江水研究员团队和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卫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实施“‘全元素一体化液相法’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揭榜挂帅项目,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实现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更大规模化应用,预计将建成1万吨/年生产线示范基地,年产出40亿元,利税超过3亿元。

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罗恒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实施“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工艺提升及药效学研究”揭榜挂帅项目,着力解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与原研片剂质量不同难以通过一致性难题。项目完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润9000万元、利税6000万元,产能指标提升5%。

♦ 蒙草种质资源库一角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制定“1+6”人才政策,打出了一系列引育人才的组合拳,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共有5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2022年,呼和浩特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3家,此外,呼和浩特市积极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各建站单位对接发展需求和技术难题,向院士专家团队借力、借智,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表示,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强各类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形成“项目+平台”的院士引进依托模式。

开放合作

扩大科创“朋友圈”

构建兴业“强磁场”

随着“科技兴蒙”行动不断深入推进,全市上下形成以开放合作促创新、以科技创新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上海交通大学是“4+8+N”合作主体中的重要一员,呼和浩特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入上海交通大学20余个技术研究团队,聚焦首府生物医药、绿色农牧等领域,呼和浩特市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实施了15个落地项目。

“围绕呼和浩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沈国清教授团队联合攻关2年,已通过秸秆还田、加工生物炭两个技术方案进行攻关和试验示范,成功研发镁铁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完成年产10万吨的生物炭基掺混肥生产线1条。”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牵头组建秸秆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研发系列秸秆低碳高值化产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为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路径。

♦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

作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

2022年,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落地首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基础,利用自治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智慧口岸建设、商用车自动驾驶、智慧干线物流等领域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在校地合作机制推动下,公司多项业务拓展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殷承良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公司将持续释放技术势能、产品效能及人才智能,打造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是呼和浩特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培育产业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冯雁团队拟在创新中心落地中试实验室,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动物交易市场、养殖场、屠宰场等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的流调监测,以及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包虫病、布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建立起有效的疫情预警预报屏障。目前已实现猪蓝耳病、猪腹泻病快检试剂研发,并完成中试生产线设计规划。

♦ 金宇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查看药品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董樊丽院长表示,研究院将主动融入呼和浩特市发展战略,以攻克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合作新路径、协同创新新机制,为“强首府”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一心多点”人才新格局,建立区外“一心多点”对接承接机制,主动加强与首都对接,通过人才交流、异地孵化等方式,将北京人才智力资源“引流”到内蒙古。以建设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北京)为抓手,依托北京中关村京蒙高科企业大厦,搭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和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打造“人才飞地”和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精选重点产业科技孵化项目,成熟后在呼和浩特市落地转化,实现“研发在首都,转化在呼和浩特”。同时,支持首府的科技企业在科创中心(北京)设立研发子公司、校企共享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人才飞地”,建立“异地研发、驻地招才、本地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 中孚明丰与上海交大合作攻关的生物炭试验示范基地

下沉一线

本土科技人才“各显神通”

为基层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施基层人才发展计划,深化“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选派各领域科技特派员专家到基层服务,共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300余名,带动4万多人就业,6家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获得备案,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被评定为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个旗县区共组织40多期大规模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2000余人;通过科技特派员开展了4000多场次小型现场技术指导,受益农民达3万多人次,实现了农畜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靶向对接。

在耗赖山乡耗赖山村,“三区”科技人员王胜利在研发出的“适用于四季型草莓生产发育的冷暖型大棚”中,指导草莓种植农户种植夏季冷凉草莓。他引导创建的夏季草莓示范种植基地和草莓苗繁育基地,抢占了夏季草莓空档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培育了新型高效产业模式。

♦ “三区”科技人员王胜利正在指导草莓种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每年选派39名农业科技人才(其中博士13人、硕士9人,高级职称34人),深入武川、清水河两个地区,进驻服务36个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企业为依托覆盖11个乡镇、57个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25项,培养技术骨干92人,培训农民800人次,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为有效利用驻呼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资源,将原来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单一服务的形式,改变为组团作战、全方位服务,进而形成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

♦ 内蒙古大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明正在现场指导检验工作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莓产业科技特派员付崇毅,针对呼和浩特市草莓品种混杂且缺乏区域性特色品种、草莓种苗自给率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历时近10年时间开展自主选育和集成创新,选育出草莓新品种4个,集成创新本土化草莓茎尖组培脱毒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一套。通过与内蒙古百鲜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草莓茎尖组培脱毒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应用推广,农户使用本地繁育的草莓苗每亩减少了死苗损失800至1200元,有效助力了草莓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科信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指导科信科技公司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件,服务呼和浩特创新主体申请知识产权100余件,指导呼和浩特11家企业开展了研发费用归集工作。内蒙古领新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协助企业技术攻关4项、梳理技术需求6项,协助企业搭建创新平台1个;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餐饮类企业和服装服饰企业3大类领域开展服务,服务企业达51家……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再到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领域到处都有着企业科技特派员们奔波忙碌的身影,为首府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24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数量居全区之首。入站企业科技特派员537人,累计服务企业136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3家,高新技术企业57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1家),累计惠企政策宣讲服务企业2062家,有力助推了呼和浩特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