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高新区:千名“青年尖兵” 推动高水平创新
发布时间:2023-08-03 10:34 来源:包头日报
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稀土高新区,汇聚了一支“科技青年尖兵团”,这支团队拥有1821名入库人才、3228名专职研究人才,他们聚焦科技最前沿,深耕填补国家空白领域的产业项目,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推动一批批核心技术攻坚破难、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第一”。
▶ 探路氢储能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世界各国能源技术变革与产业竞争的焦点。如果说开发固态储氢装置是在新能源“深水区”探路,那么赵鑫无疑就是探路者中的“领头雁”。
2018年,燕山大学博士毕业后,赵鑫一边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冶金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稀土和冶金材料领域专业人才;一边利用专业特长,负责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储氢项目,开发能够填补国内空白,体积存储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稀土固态储氢装置。
记者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的示范生产线看到,全新的固态储氢系统安放在厂房一角,工作人员正在控制中心内通过电脑对设备各项数据进行监控。据了解,与气态储存相比,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的存储能力提升了3倍,可以实现氢气的较大规模安全存储,同时它的氢气回收功能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用氢成本。
“包头是稀土之都,拥有很多磁材企业,生产磁材的一项重要工艺是‘氢碎制粉’,用氢量和排氢量非常大,而稀土固态储氢装置的功能就是把排出的氢气回收净化存起来,再循环利用到生产中去,这样企业的用氢成本和生产成本会直线下降,对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赵鑫告诉记者,一吨钕铁硼氢碎制粉用到氢气的成本是1500至2000元,而利用赵鑫团队开发的稀土固态储氢装置后,用氢成本能在此基础上降低85%。目前,包头市磁材的设计产能约12万吨,每年节省的成本可想而知。
“年轻人不仅要有梦想、有冲劲,还要有勇攀科技高峰的执着和韧劲。未来,我们将升级技术、开拓领域,在氢能、储能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赵鑫说。
▶ 研发“钢铁侠” 服务高危行业
走进绿荫环绕的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其集成车间里的一台“四足机器狗”即刻迎面走来。别看它个子不高,却能克服地形、气候等恶劣环境,实现全方位识别,进行24小时独立巡检。
● 北科交大机器人青年科研团队正在进行机器人性能测试
毕业于德国哈根大学的虞军是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多年来,他潜心于机器人集成技术的开发,成功下线了吸附式码垛机器人、抓取式码垛机器人、铝行业定制款碳块儿打磨机器人、轨道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10余种机器人,适用于危险、艰苦、人工体力较大的巡检场合,广泛应用于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风电、光伏、汽车零部件等六大领域。
“作为高科技公司,我们是为稀土等行业服务的企业。有了巡检机器人,很多高危行业就可以把工人解放出来,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都能得到保护。”虞军说。
一个个充满科技含量的机器人背后,隐藏着一支汇聚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力量的技术团队。
“从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机器人有‘北科’和‘交大’两个高校的血统在里面,去年又融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我们以这5所高校骨干教师的技术力量为核心,辅以包头本地年轻技术人员配套,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据虞军介绍,北科交大每个月都有协议教授和内蒙古签约特派高级人才为技术人员作培训,并采取“专职制”,即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两至三名专职技术人员,提供“点对点”的技术指导。
目前,北科交大技术团队已经形成了由虞军带头,以上海交通大学贡亮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陈新度教授、清华大学邵珠峰教授等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以沙小勇、周涛等青年人才为技术骨干的三级人才网络,在机器人智能化研发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2022年,稀土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1%,高于全国0.66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国字号”企业累计达300余家。在50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168个研发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共有500余项高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