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关慧明:帮农民建大棚 给蔬菜当医生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3-07-09 22:29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7月8日,《人民日报》专栏“讲述·一辈子一件事”对我区优秀科技特派员、自治区冷凉蔬菜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进行报道。

文章全文如下:

人物小传

关慧明,1962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38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包括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栽培新技术以及农业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农民朋友好,现在我们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位农民的大棚里,可以看到棚里的黄瓜叶子都发蔫儿了。这是因为农家肥上多了,而且没有经过发酵,遇到高温发酵后,造成农作物氨气中毒……”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的关慧明热情地为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

“先用小水浇,不让农家肥集中发酵,然后加强放风,同时叶面补充葡萄糖和钙肥,这样经过三四天,便有机会救治好……”关慧明在短视频里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一有时间,就到周边的村庄为当地农民解决农技难题。他还紧跟潮流,把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让更多农民学到农技知识。

“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走遍周边各旗县区

教农民科学种植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在学校的后两年,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除了上课,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慧明说。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和周边各旗县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关慧明教当地农民使用丰产沟、旱地覆膜等技术种植土豆和玉米,一待就是大半年。秋收时,他参与指导的100多亩丰产沟土豆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真没想到产量这么高,科学种田让咱大开眼界了。”有村民感叹。

1995年,在集宁区城郊的一个农户找到关慧明,希望能学习大棚种植。于是,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一待就是3年。“村民们收入越来越高,很多村民买了三轮车,一多半人盖了新房,感觉自己的付出值得了。”关慧明说。

△ 1996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罗家村的大棚内进行施肥试验。受访者供图

关慧明也在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他研发了温室大棚前屋面46度角的设计,使大棚内温度提高了10摄氏度,实现大棚在冬季即使不加温也能依靠阳光培育各类蔬菜。

“年轻时我就跟关老师学技术,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关老师还是会来帮我们解决。”50多岁的集宁区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说。

关慧明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学的是蔬菜专业,干的是蔬菜事业,这就要求我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服务啥!”

研发生态制剂

免费帮农户防治病虫害

关慧明遇到的难题,很多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不了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关慧明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黄色小苍蝇,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查询资料后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入侵物种——斑潜蝇,但当时国内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慧明到北京等地自费购买了书籍资料和实验材料,在只有25平方米的家里建起了小实验室,桌子、地板、窗台上摆满了各类实验用品。“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晚上回家研究解决办法,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关慧明说。

1997年,关慧明研制出一款二氧化碳发生器,能促进温室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随后,他将专利奖励的75万元全部再次投入科研。最终,他研制出针对斑潜蝇的生态制剂与杀虫方法,并获得了专利认证。

2000年,集宁区城郊近千个温室大棚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关慧明听说后,立刻去现场查看,最终确定是斑潜蝇虫害暴发。

“关老师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800多份生态制剂,第二天免费发给大家。一周时间,黄瓜秧恢复了生机,关老师救了全村的秧苗!”常建新说。

2003年,关慧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而减产的土地达10余万亩。

“前不久,延安安塞种大棚西红柿的农民通过网络向我求助,我通过传过来的视频发现,当地是受到白粉虱和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就免费给他们邮寄了相应的制剂。”如今,关慧明时常在线上帮农户解决问题。他还组织乌兰察布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5万亩,覆盖了13个省份。

从2万亩到50万亩

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关慧明发现,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于是,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的栽培技术,并从外地引进甘蓝、金瓜等在全市推广。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支持。他还联系了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以甘蓝国产化为例,方院士团队从筛选到培育花了七八年时间,然后再由我们到农村去种,让农民看效果。”关慧明说。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的冷凉蔬菜品种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的步伐。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最少3000元。目前我国甘蓝种子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关慧明说,下一步,工作站将持续开展胡萝卜、西蓝花的良种培育,争取3—5年实现国产化。

△ 关慧明(右)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人民日报记者 张枨摄

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免费推广。”关慧明说,云南等地也建立了工作站,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到各地去辅导农民。

如今,关慧明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冷凉蔬菜现已推广到多个地区种植。“我这一辈子都在农田里,我的技术来自与农民们的一起努力,我要坚持下去!”关慧明说。

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记者手记)

在关慧明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38年里,他始终怀着科技富民的初心、技术助农的恒心,跋涉在田间地头,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他将农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努力研发新技术,探索蔬菜产业致富之路。

38年来,关慧明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惧艰辛,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等。他把实验室搬到农业生产现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像关慧明这样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技人员正投身农业生产实践,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必将带领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附件:

上一篇: 驱动哺乳动物细胞命运转变关键因子被识别

下一篇: 专家揭示放牧如何影响草原植物繁殖策略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关慧明:帮农民建大棚 给蔬菜当医生

发布时间:2023-07-09 22:01  来源:人民日报

7月8日,《人民日报》专栏“讲述·一辈子一件事”对我区优秀科技特派员、自治区冷凉蔬菜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关慧明进行报道。

文章全文如下:

人物小传

关慧明,1962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38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包括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栽培新技术以及农业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农民朋友好,现在我们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位农民的大棚里,可以看到棚里的黄瓜叶子都发蔫儿了。这是因为农家肥上多了,而且没有经过发酵,遇到高温发酵后,造成农作物氨气中毒……”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的关慧明热情地为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

“先用小水浇,不让农家肥集中发酵,然后加强放风,同时叶面补充葡萄糖和钙肥,这样经过三四天,便有机会救治好……”关慧明在短视频里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一有时间,就到周边的村庄为当地农民解决农技难题。他还紧跟潮流,把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让更多农民学到农技知识。

“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走遍周边各旗县区

教农民科学种植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在学校的后两年,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除了上课,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慧明说。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和周边各旗县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关慧明教当地农民使用丰产沟、旱地覆膜等技术种植土豆和玉米,一待就是大半年。秋收时,他参与指导的100多亩丰产沟土豆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真没想到产量这么高,科学种田让咱大开眼界了。”有村民感叹。

1995年,在集宁区城郊的一个农户找到关慧明,希望能学习大棚种植。于是,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一待就是3年。“村民们收入越来越高,很多村民买了三轮车,一多半人盖了新房,感觉自己的付出值得了。”关慧明说。

△ 1996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罗家村的大棚内进行施肥试验。受访者供图

关慧明也在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他研发了温室大棚前屋面46度角的设计,使大棚内温度提高了10摄氏度,实现大棚在冬季即使不加温也能依靠阳光培育各类蔬菜。

“年轻时我就跟关老师学技术,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关老师还是会来帮我们解决。”50多岁的集宁区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说。

关慧明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学的是蔬菜专业,干的是蔬菜事业,这就要求我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服务啥!”

研发生态制剂

免费帮农户防治病虫害

关慧明遇到的难题,很多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不了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关慧明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黄色小苍蝇,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查询资料后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入侵物种——斑潜蝇,但当时国内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慧明到北京等地自费购买了书籍资料和实验材料,在只有25平方米的家里建起了小实验室,桌子、地板、窗台上摆满了各类实验用品。“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晚上回家研究解决办法,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关慧明说。

1997年,关慧明研制出一款二氧化碳发生器,能促进温室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随后,他将专利奖励的75万元全部再次投入科研。最终,他研制出针对斑潜蝇的生态制剂与杀虫方法,并获得了专利认证。

2000年,集宁区城郊近千个温室大棚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关慧明听说后,立刻去现场查看,最终确定是斑潜蝇虫害暴发。

“关老师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800多份生态制剂,第二天免费发给大家。一周时间,黄瓜秧恢复了生机,关老师救了全村的秧苗!”常建新说。

2003年,关慧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而减产的土地达10余万亩。

“前不久,延安安塞种大棚西红柿的农民通过网络向我求助,我通过传过来的视频发现,当地是受到白粉虱和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就免费给他们邮寄了相应的制剂。”如今,关慧明时常在线上帮农户解决问题。他还组织乌兰察布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5万亩,覆盖了13个省份。

从2万亩到50万亩

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关慧明发现,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于是,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的栽培技术,并从外地引进甘蓝、金瓜等在全市推广。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支持。他还联系了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以甘蓝国产化为例,方院士团队从筛选到培育花了七八年时间,然后再由我们到农村去种,让农民看效果。”关慧明说。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的冷凉蔬菜品种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的步伐。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最少3000元。目前我国甘蓝种子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关慧明说,下一步,工作站将持续开展胡萝卜、西蓝花的良种培育,争取3—5年实现国产化。

△ 关慧明(右)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人民日报记者 张枨摄

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免费推广。”关慧明说,云南等地也建立了工作站,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到各地去辅导农民。

如今,关慧明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冷凉蔬菜现已推广到多个地区种植。“我这一辈子都在农田里,我的技术来自与农民们的一起努力,我要坚持下去!”关慧明说。

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记者手记)

在关慧明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38年里,他始终怀着科技富民的初心、技术助农的恒心,跋涉在田间地头,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他将农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努力研发新技术,探索蔬菜产业致富之路。

38年来,关慧明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惧艰辛,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等。他把实验室搬到农业生产现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像关慧明这样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技人员正投身农业生产实践,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必将带领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