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双碳”科技创新助推鄂尔多斯绿色转型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发布日期:2022-07-29 09:31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作者:池小花 李昱锝 王雅田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落实“双碳”目标,是鄂尔多斯的重大责任与机遇。鄂尔多斯主动开展碳中和路径的研究,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9月7日,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

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是鄂尔多斯落实“双碳”目标这个“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主动作为,是鄂尔多斯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的必然之举与必由之路。

鄂尔多斯市碳中和研究院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研发与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为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以来,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减碳项目、课题研究、科技创新、考察调研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成立北京大学—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2个校企平台;分别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手打造鄂尔多斯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与9个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理论课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坚及成熟技术中试。同时,根据成果转化进程引进孵化落地一批“高精特尖”企业,截至目前已孵化4家公司。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董事长王炳浩表示,研究院正在以课题研究、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扎实有力推进相关工作,助力鄂尔多斯建成中西部地区资源城市“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的样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如今,鄂尔多斯正在全力开展“双碳”探索,充分挖掘“双碳”智慧,努力“碳”出发展新路径。

鄂尔多斯国家“双碳”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获自治区科技厅支持;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编制完成《鄂尔多斯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开展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攻关,2022年支持经费2822万元……“双碳”科技创新正在源源不断为鄂尔多斯全面绿色转型带来养分和力量。

如果有一场“风风光光”的相遇,你会欣然赴约吗?

如果每一次“呼吸”都能触摸绿色脉动,你会全力以赴吗?

几乎同时,毫不犹豫地,王龙、孔祥辉、李瑞平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推开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大门,他们响亮的回答,和坚定的眼神交汇,流淌出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奔涌的河流。

这条河流事关“双碳”,事关发展。这条河流连接当下,通往未来。

鄂尔多斯将如何先行探索,又将如何蹚出路径?他们愿意当“碳”路者,也正在乘“风”而上、逐“光”而行,用“双碳”实践把问号拉直。

1  志在“零碳”

在国外,王龙所学专业是能源与工业可持续发展。那时,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相关先进理念和技术就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种下。

王龙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发芽开花,在这个能源大市结出“绿色”的果实。

何处“安放”一颗志在“零碳”的心?何以将所见所学为家乡所用?

2022年1月,34岁的“海归”王龙,在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找到了“组织”。

这个时间点,距离2021年9月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仅仅过去了4个月。

同王龙一道敲开研究院大门的,共有13个年轻人。32岁的孔祥辉在列,31岁的李瑞平则比他们稍早一点。

同王龙一样,孔祥辉也有了用“武”之地。孔祥辉一直在节能降耗研究方面有所收获,对他来说,这次是真正到了拔剑出鞘、对“碳”用“武”的时候。

李瑞平曾到日本游学,平日里也很刻苦。这回,他要“把‘憋’了很久的东西全部‘倒’出来”。

成立不久,研究院身负重任,百事待兴。大家“绿”步如风,即刻投入到“双碳”科技创新工作中。

2  “碳”索之责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张“清单”:企业的“需求清单”、高校的“能力清单”和政府的“政策清单”。

他们要根据这个“清单”,去对接高校和企业,打通高校和企业的“联结关节”,同时围绕鄂尔多斯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展政策分析、路径设计、规划编制等等。

王龙、孔祥辉、李瑞平,都是研究院的项目工程师。参与课题研究、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成果转化等是他们工作的日常。

他们随时配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团队课题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与全市相关部门对接收集数据资料,进行提炼、汇总、跟进。

这次采访的第二天,他们便随北京大学课题小组成员,到市直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各旗区、代表性能源企业进行考察调研。

在与专家团队的远程沟通和近距离接触中,在与全市各委办局联系对接的过程中,在承揽课题和编制规划的日常中,在市领导一次次帮助他们协调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

他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鄂尔多斯“降碳”之迫切、转型之决心,亦深深体会到“碳”索之义,明白自己的“碳”索之责,知道“正在做着一件怎样重要的事情”。

3  “碳”路之行

对一个地区来说,“碳”路之行,并非一条顺滑的直线,更没有“一键抵达”的捷径,时刻需要翻山越岭。对具体的个人来说,亦是如此。

王龙和同事们走过深圳、广州,到过南京、西安等地。跨过万水千山,他的心上产生了“震颤”,视野上也有了新的“方位”。

“这些高校、院所、企业的先进技术,能不能为我们所用?”王龙一直在思考。

比如,他们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王龙被郭烈锦院士团队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深深吸引。利用这项技术,煤不仅不用燃烧,而且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用CCUS技术捕集起来再作他用,能耗、煤耗、成本全部都能降下来。

他们一回来,就向20多家火电企业推广,也正在通过政府协调,寻找合适应用场景并进行中试放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李瑞平也在路上。从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的前期调研,到找市场、找合作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

在固废处理、煤矿节能降耗等技术的引进中,在与专家团队的对接联络中,李瑞平一次一次看,一点一点学,一步一步用。

想法在生长,能力在上升。这每一个“一”,都蕴藏着无数潜力和无限动力。

4  “碳”看未来

一进入鄂尔多斯双碳赋能应用场景展示中心,便会感受到浓浓的“双碳感”。5个区域13个模块都植入了“双碳”理念,每一个的打开方式都不一样。

展厅以“双碳赋能,绿动未来”为主题,共分为“智启—双碳时代”“擎动—低碳发展”等五大展示空间,汇聚了全国领先“双碳”科技成果的产业应用场景。

从世界到中国,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鄂尔多斯,关于“双碳”的各种“知识点”“关注点”,皆从中可窥。孔祥辉一一操作“机关”,讲解得很详细。

这是全国首个“双碳”主题全数字化展示体验中心,仅用了2个月时间便顺利竣工。

在核心区域,可以体验“2060年鄂尔多斯人的一天”。犹如在看一部3D电影,从工厂到农田,从城市街道到市民的家,你能全方位观看并触摸到未来的“零碳”场景。氢能汽车、氢能列车、库布其沙漠“风光”等等,都令人心驰神往。

怎样让未来的“电影”照进现实?如何在现有的状态下,“碳”出一条发展新路径来?“双碳”探索、“双碳”智慧、“双碳”贡献,都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要“打开”并为之奋斗的。

参观当中,当场景切换到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正在推进的工作,切换到自己负责的课题时,孔祥辉的脸上充满了笃定的神情。

那份笃定,是走过许多许多的“路”、看过很多很多的“景”才有的自信。那份笃定,亦映射出满满的热爱,支撑着孔祥辉他们马不停蹄,“碳”无虚发。

如今,他们以热爱作舟,将自己置于全球视野中、国家战略下,朝着“鄂尔多斯未来更美好”的命题奋力扬帆,全情投入“碳”思考、“碳”行动,全力输出“碳”研究“碳”成果。


附件:

上一篇: 牢记嘱托“闯”“创”“干” 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下一篇: 依靠高质量科技创新 抢占数字技术前沿高地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双碳”科技创新助推鄂尔多斯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2-07-29 09:23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池小花 李昱锝 王雅田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落实“双碳”目标,是鄂尔多斯的重大责任与机遇。鄂尔多斯主动开展碳中和路径的研究,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9月7日,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

建设碳中和研究院,是鄂尔多斯落实“双碳”目标这个“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主动作为,是鄂尔多斯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的必然之举与必由之路。

鄂尔多斯市碳中和研究院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研发与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企业提供科技中介服务,为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以来,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减碳项目、课题研究、科技创新、考察调研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成立北京大学—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2个校企平台;分别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手打造鄂尔多斯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与9个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理论课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坚及成熟技术中试。同时,根据成果转化进程引进孵化落地一批“高精特尖”企业,截至目前已孵化4家公司。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董事长王炳浩表示,研究院正在以课题研究、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扎实有力推进相关工作,助力鄂尔多斯建成中西部地区资源城市“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的样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如今,鄂尔多斯正在全力开展“双碳”探索,充分挖掘“双碳”智慧,努力“碳”出发展新路径。

鄂尔多斯国家“双碳”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获自治区科技厅支持;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编制完成《鄂尔多斯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开展绿色低碳产业技术攻关,2022年支持经费2822万元……“双碳”科技创新正在源源不断为鄂尔多斯全面绿色转型带来养分和力量。

如果有一场“风风光光”的相遇,你会欣然赴约吗?

如果每一次“呼吸”都能触摸绿色脉动,你会全力以赴吗?

几乎同时,毫不犹豫地,王龙、孔祥辉、李瑞平都给出了肯定回答。

推开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大门,他们响亮的回答,和坚定的眼神交汇,流淌出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奔涌的河流。

这条河流事关“双碳”,事关发展。这条河流连接当下,通往未来。

鄂尔多斯将如何先行探索,又将如何蹚出路径?他们愿意当“碳”路者,也正在乘“风”而上、逐“光”而行,用“双碳”实践把问号拉直。

1  志在“零碳”

在国外,王龙所学专业是能源与工业可持续发展。那时,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相关先进理念和技术就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种下。

王龙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发芽开花,在这个能源大市结出“绿色”的果实。

何处“安放”一颗志在“零碳”的心?何以将所见所学为家乡所用?

2022年1月,34岁的“海归”王龙,在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找到了“组织”。

这个时间点,距离2021年9月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仅仅过去了4个月。

同王龙一道敲开研究院大门的,共有13个年轻人。32岁的孔祥辉在列,31岁的李瑞平则比他们稍早一点。

同王龙一样,孔祥辉也有了用“武”之地。孔祥辉一直在节能降耗研究方面有所收获,对他来说,这次是真正到了拔剑出鞘、对“碳”用“武”的时候。

李瑞平曾到日本游学,平日里也很刻苦。这回,他要“把‘憋’了很久的东西全部‘倒’出来”。

成立不久,研究院身负重任,百事待兴。大家“绿”步如风,即刻投入到“双碳”科技创新工作中。

2  “碳”索之责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张“清单”:企业的“需求清单”、高校的“能力清单”和政府的“政策清单”。

他们要根据这个“清单”,去对接高校和企业,打通高校和企业的“联结关节”,同时围绕鄂尔多斯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展政策分析、路径设计、规划编制等等。

王龙、孔祥辉、李瑞平,都是研究院的项目工程师。参与课题研究、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成果转化等是他们工作的日常。

他们随时配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专家团队课题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与全市相关部门对接收集数据资料,进行提炼、汇总、跟进。

这次采访的第二天,他们便随北京大学课题小组成员,到市直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各旗区、代表性能源企业进行考察调研。

在与专家团队的远程沟通和近距离接触中,在与全市各委办局联系对接的过程中,在承揽课题和编制规划的日常中,在市领导一次次帮助他们协调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

他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鄂尔多斯“降碳”之迫切、转型之决心,亦深深体会到“碳”索之义,明白自己的“碳”索之责,知道“正在做着一件怎样重要的事情”。

3  “碳”路之行

对一个地区来说,“碳”路之行,并非一条顺滑的直线,更没有“一键抵达”的捷径,时刻需要翻山越岭。对具体的个人来说,亦是如此。

王龙和同事们走过深圳、广州,到过南京、西安等地。跨过万水千山,他的心上产生了“震颤”,视野上也有了新的“方位”。

“这些高校、院所、企业的先进技术,能不能为我们所用?”王龙一直在思考。

比如,他们在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时,王龙被郭烈锦院士团队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深深吸引。利用这项技术,煤不仅不用燃烧,而且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用CCUS技术捕集起来再作他用,能耗、煤耗、成本全部都能降下来。

他们一回来,就向20多家火电企业推广,也正在通过政府协调,寻找合适应用场景并进行中试放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李瑞平也在路上。从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的前期调研,到找市场、找合作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个项目已经成功落地。

在固废处理、煤矿节能降耗等技术的引进中,在与专家团队的对接联络中,李瑞平一次一次看,一点一点学,一步一步用。

想法在生长,能力在上升。这每一个“一”,都蕴藏着无数潜力和无限动力。

4  “碳”看未来

一进入鄂尔多斯双碳赋能应用场景展示中心,便会感受到浓浓的“双碳感”。5个区域13个模块都植入了“双碳”理念,每一个的打开方式都不一样。

展厅以“双碳赋能,绿动未来”为主题,共分为“智启—双碳时代”“擎动—低碳发展”等五大展示空间,汇聚了全国领先“双碳”科技成果的产业应用场景。

从世界到中国,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鄂尔多斯,关于“双碳”的各种“知识点”“关注点”,皆从中可窥。孔祥辉一一操作“机关”,讲解得很详细。

这是全国首个“双碳”主题全数字化展示体验中心,仅用了2个月时间便顺利竣工。

在核心区域,可以体验“2060年鄂尔多斯人的一天”。犹如在看一部3D电影,从工厂到农田,从城市街道到市民的家,你能全方位观看并触摸到未来的“零碳”场景。氢能汽车、氢能列车、库布其沙漠“风光”等等,都令人心驰神往。

怎样让未来的“电影”照进现实?如何在现有的状态下,“碳”出一条发展新路径来?“双碳”探索、“双碳”智慧、“双碳”贡献,都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要“打开”并为之奋斗的。

参观当中,当场景切换到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正在推进的工作,切换到自己负责的课题时,孔祥辉的脸上充满了笃定的神情。

那份笃定,是走过许多许多的“路”、看过很多很多的“景”才有的自信。那份笃定,亦映射出满满的热爱,支撑着孔祥辉他们马不停蹄,“碳”无虚发。

如今,他们以热爱作舟,将自己置于全球视野中、国家战略下,朝着“鄂尔多斯未来更美好”的命题奋力扬帆,全情投入“碳”思考、“碳”行动,全力输出“碳”研究“碳”成果。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