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碳中和应大力发展新技术而非片面“去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2022-07-27 09:23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碳中和应该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更不能片面地‘去碳’。”在7月23日于北京举行的2022年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国际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主旨报告中说。

当天的会议以中国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以下简称综放开采)40周年为主题,总结了厚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成果与工程经验,探讨了厚煤层开采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全球煤炭工业的低碳、绿色、智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自中、美、俄、德、澳等国的60位院士、专家为大会作报告。

会上,谢和平表示,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倍,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可降低约3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用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煤炭需求量剧增。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煤炭开发与利用质量需逐步提高。我国煤矿开采从动力化蒸汽机开始,逐渐向电气化、机械化、数字化发展。下一步中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要推动实现无人工作面或少人工作面,从有人开采变为无人开采,从高碳排放向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煤电流程清洁化。

“我国能源的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炭仍然是我国主体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源发展和转型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王家臣说,我国厚煤层(井工开采3.5米以上、露天开采10米以上的煤层)储量和产量占比接近一半,是世界上占比较高的国家,厚煤层高效开采对于保障能源供给意义重大。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当前我国的厚煤层开采理论、技术与装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综放开采40年,我国煤炭产量已从6亿多吨增长到现在的40亿多吨,其中放顶煤技术已成为我国煤炭开采在世界上的标志性技术和成果。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煤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康红普表示,我国赋存条件好的煤炭资源即将枯竭,下一步要向难采的深部煤炭资源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高地应力、强采动、大变形等难题。

“中国好采的煤在4600亿吨左右,现在资源禀赋好、不受安全威胁的煤炭储量不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举例说,当前鄂尔多斯盆地500米范围的大量调查研究已经发现一些冲强矿压现象;山东一些煤矿因开采强度大造成矿山压力集中,容易诱发多种应力;新疆的矿井工程非常复杂,特别是阜康矿区的瓦斯、排采产水,等等。他表示,煤炭行业工作者应该居安思危,不断积累、创新。(冯丽妃)


附件:

上一篇: 鄂尔多斯市:科创人才战略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 推动科技奖励差异化发展 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碳中和应大力发展新技术而非片面“去碳”

发布时间:2022-07-27 09:21  来源:中国科学报

“碳中和应该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更不能片面地‘去碳’。”在7月23日于北京举行的2022年厚煤层绿色智能开采国际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主旨报告中说。

当天的会议以中国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以下简称综放开采)40周年为主题,总结了厚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成果与工程经验,探讨了厚煤层开采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全球煤炭工业的低碳、绿色、智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自中、美、俄、德、澳等国的60位院士、专家为大会作报告。

会上,谢和平表示,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倍,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可降低约3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用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煤炭需求量剧增。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煤炭开发与利用质量需逐步提高。我国煤矿开采从动力化蒸汽机开始,逐渐向电气化、机械化、数字化发展。下一步中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要推动实现无人工作面或少人工作面,从有人开采变为无人开采,从高碳排放向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煤电流程清洁化。

“我国能源的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炭仍然是我国主体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源发展和转型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王家臣说,我国厚煤层(井工开采3.5米以上、露天开采10米以上的煤层)储量和产量占比接近一半,是世界上占比较高的国家,厚煤层高效开采对于保障能源供给意义重大。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当前我国的厚煤层开采理论、技术与装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综放开采40年,我国煤炭产量已从6亿多吨增长到现在的40亿多吨,其中放顶煤技术已成为我国煤炭开采在世界上的标志性技术和成果。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煤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康红普表示,我国赋存条件好的煤炭资源即将枯竭,下一步要向难采的深部煤炭资源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高地应力、强采动、大变形等难题。

“中国好采的煤在4600亿吨左右,现在资源禀赋好、不受安全威胁的煤炭储量不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举例说,当前鄂尔多斯盆地500米范围的大量调查研究已经发现一些冲强矿压现象;山东一些煤矿因开采强度大造成矿山压力集中,容易诱发多种应力;新疆的矿井工程非常复杂,特别是阜康矿区的瓦斯、排采产水,等等。他表示,煤炭行业工作者应该居安思危,不断积累、创新。(冯丽妃)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