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内蒙古肉牛肉羊“畜”势腾飞正当时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2-07-14 09:33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3月30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推进肉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要突出种业振兴,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月31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并行揭榜“内蒙古地区肉牛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培育”项目;内蒙古肉牛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揭榜“肉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示范”项目;内蒙古肉羊种业创新联合体揭榜“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区科技工作者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打破科研“围墙”

构建地区规模化肉牛核心种质群体

蒙古牛作为蒙古高原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地方品种,基因组中蕴藏着大量其它品种没有的优异性状相关的基因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育种价值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但是,由于肉牛品种单一,培育新品种时间漫长且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等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着如何保护和挖掘原始蒙古牛种质资源和遗传信息、如何提高现有引进品种和已有培育品种的生产水平等一系列生产科研实际问题。

日前,自治区科技厅首次在“内蒙古地区肉牛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培育”项目中启用“赛马制”,由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并行揭榜,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激发出颠覆性、创新性方案。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于潍介绍说:“这样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技术选择风险,另一方面能提高项目成功率和经费利用率,实现科研攻关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竞争主体转变。”

6月23日下午5点30分,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呼格吉勒图在牧场忙碌了一天,刚刚回到办公室。

呼格吉勒图和他培育出的高品质母牛种质群体在一起。

“我国肉牛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规模化高品质种质母牛群。2016年,在自治区农牧厅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第一批3500多头纯种种质母牛,通过人工授精进行规模化生产。现在每年能够生产出来5000-6000头高品质母牛种质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选育,培育更高品质的种牛。”呼格吉勒图告诉记者。

如今,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把牧场和科技人员紧密联结起来,把实验室和科研人员迁移到生产一线,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完善科技创新手段。最直接的成效显现在农牧民增收上。2021年7月,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政府联合内蒙古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举办良种西门塔尔种牛展示推介拍卖会。“公司种公牛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热捧,40多户牧民举牌竞买一头公牛的激烈场面犹在眼前。”呼格吉勒图回忆说。牧户自行挑选购买种公牛,使具有遗传性能数据的种公牛在阿巴嘎旗得以推广,确保满足本地区肉牛养殖户优质肉牛种源需求,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障牧民持续增收。

另一个团队,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在内蒙古大学长江学者李光鹏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我国黄牛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差等长期未能破解的难题,通过体细胞克隆、CRISPR-MSTN基因编辑和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农业农村部认证的高产优质“双肌·蒙古牛/鲁西牛/双肌西门塔尔牛”三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系。该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对优质肉牛种源的垄断,实现了我国从无到有的新突破,获得农业农村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评价。

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杨磊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揭榜挂帅’项目,将在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三维基因组、表观修饰组等直接影响优良性状调控的分子调控层面,对蒙古牛进行深度解析,获得生物育种遗传要素;二是通过CRISPR-i/a筛选系统,实现牛全基因组高通量调控元件筛选与鉴定,并获得新型分子设计肉牛新材料;三是借助基因编辑“双肌牛”培育的成功经验,建立标准化的繁殖繁育、后裔测定与健康评价等智慧化筛选手段,提高肉牛企业的经济效益。”

开展联合“攻关” 

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肉牛新品种

盛夏时节,广袤的乌拉盖草原满目碧色。“哞……哞……”刚走进内蒙古贺斯格乌拉牧场,便听到一声声浑厚的牛叫声。一头头肥硕的华西牛在牛栏里悠闲地啃食饲料。

专门化肉用良种是制约我国牛肉产业升级提效的关键性核心问题。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成立肉牛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针对内蒙古肉牛养殖规模大而不强、养殖品种多而不优、养殖企业杂而不专、繁殖效率和单产水平低、中低端产品占主导的现状,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农业农村部2019年印发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2019-2022)》,“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作为六大攻关任务之一立项。2021年,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及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培育的“华西牛”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提前完成国家攻关任务,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良种西门塔尔种牛展示推介拍卖会现场,牧民举牌竞买公牛。

创新联合体以现有的西门塔尔牛和育成的华西牛群体为基础,完善肉牛育种技术体系,扩大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建立华西牛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构建先进的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设计优化自主知识产权的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育种芯片,选育出高效高产的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种公牛;建立自主可控的育种数据采集体系;建立适用于华西牛MSTN基因的基因编辑系统,创制新型双肌华西牛育种新材料;发布配套的品种技术标准,并初步建立华西牛优质肉牛品牌,提高我国肉牛的生产和育种群供种能力,打破主要品种种牛依靠进口的局面,为我国肉牛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收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等87个经济性状数据,且该参考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和完善。”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高会江介绍,形成一套基于测序数据的基因组选择技术程序,实现我国肉牛基因组遗传评估的自主应用。研究适合我国分散养殖状况的良种登记办法,建立系谱、性能等数据的收集体系,建立“华西牛”育种数据库。加强联合育种,构建一体化联合育种体系,全面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造华西牛全国供种基地。

打造种业“硅谷”

建设肉羊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

肉羊产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品种资源丰富,特别是地方品种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和肉质优等特性。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及草畜平衡等政策的实施,牧区传统依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养殖效益的粗放型畜牧业已不适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科技研发,选育适合于内蒙古的地方特色优势草原品种,提升草原肉羊的品牌价值迫在眉睫。

如何破冰?打通研发和市场,企业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瑞蒙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澳群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共计2家高校、2家科研单位和6家企业组成内蒙古肉羊种业创新联合体,以实现优质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通过建立优质肉羊联合育种技术体系,聚焦制约肉羊种业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联合体共有核心研究人员50人,已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16个。各成员依托单位具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基地,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刘永斌告诉记者。

“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员刘永斌(前)带领团队开展肉羊分子遗传检测。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小大黑河杜蒙肉羊科技园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何小龙正在对比羊的体型、体况,根据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选择优质种羊开展选种选配。

我区地方品种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引进品种缺乏持续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够、繁育技术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导致优质种源仍然不能满足自治区肉羊产业发展的需要。2022年1月-2026年12月,他们实施的项目将通过广泛应用表型精准性能测定、分子育种、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建成高水平的内蒙古肉羊遗传评估中心大数据平台暨育种信息智能支撑平台;同时选育肉用性能突出、生产性能优越,符合我区生态环境和养殖模式的肉羊新品种(系),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肉羊制种企业,建成商业化运作的肉羊育种体系,解决专门化自主品种缺乏的“缺芯之痛”,支撑和引领内蒙古肉羊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区由种源输入型向输出型的转型升级的目标。

“项目以‘种’为驱动力,采用先进的肉羊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区域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对内蒙古肉羊产业结构调整和肉羊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推动作用;在不增加羊群数量的同时提高羊群单产水平,减少对草原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压力,缓解天然草场压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草畜平衡,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刘永斌对项目预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信心满满。


附件:

上一篇: 种业振兴要培育好优势企业这个骨干力量

下一篇: 辩证把握推动“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内蒙古肉牛肉羊“畜”势腾飞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2-07-14 09: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3月30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推进肉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要突出种业振兴,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月31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并行揭榜“内蒙古地区肉牛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培育”项目;内蒙古肉牛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揭榜“肉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示范”项目;内蒙古肉羊种业创新联合体揭榜“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区科技工作者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打破科研“围墙”

构建地区规模化肉牛核心种质群体

蒙古牛作为蒙古高原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地方品种,基因组中蕴藏着大量其它品种没有的优异性状相关的基因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育种价值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但是,由于肉牛品种单一,培育新品种时间漫长且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等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着如何保护和挖掘原始蒙古牛种质资源和遗传信息、如何提高现有引进品种和已有培育品种的生产水平等一系列生产科研实际问题。

日前,自治区科技厅首次在“内蒙古地区肉牛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培育”项目中启用“赛马制”,由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并行揭榜,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激发出颠覆性、创新性方案。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于潍介绍说:“这样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技术选择风险,另一方面能提高项目成功率和经费利用率,实现科研攻关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竞争主体转变。”

6月23日下午5点30分,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呼格吉勒图在牧场忙碌了一天,刚刚回到办公室。

呼格吉勒图和他培育出的高品质母牛种质群体在一起。

“我国肉牛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规模化高品质种质母牛群。2016年,在自治区农牧厅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第一批3500多头纯种种质母牛,通过人工授精进行规模化生产。现在每年能够生产出来5000-6000头高品质母牛种质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选育,培育更高品质的种牛。”呼格吉勒图告诉记者。

如今,自治区肉牛现代种业育种创新联合体把牧场和科技人员紧密联结起来,把实验室和科研人员迁移到生产一线,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完善科技创新手段。最直接的成效显现在农牧民增收上。2021年7月,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政府联合内蒙古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举办良种西门塔尔种牛展示推介拍卖会。“公司种公牛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热捧,40多户牧民举牌竞买一头公牛的激烈场面犹在眼前。”呼格吉勒图回忆说。牧户自行挑选购买种公牛,使具有遗传性能数据的种公牛在阿巴嘎旗得以推广,确保满足本地区肉牛养殖户优质肉牛种源需求,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保障牧民持续增收。

另一个团队,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在内蒙古大学长江学者李光鹏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我国黄牛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差等长期未能破解的难题,通过体细胞克隆、CRISPR-MSTN基因编辑和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农业农村部认证的高产优质“双肌·蒙古牛/鲁西牛/双肌西门塔尔牛”三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系。该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对优质肉牛种源的垄断,实现了我国从无到有的新突破,获得农业农村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评价。

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杨磊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揭榜挂帅’项目,将在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三维基因组、表观修饰组等直接影响优良性状调控的分子调控层面,对蒙古牛进行深度解析,获得生物育种遗传要素;二是通过CRISPR-i/a筛选系统,实现牛全基因组高通量调控元件筛选与鉴定,并获得新型分子设计肉牛新材料;三是借助基因编辑“双肌牛”培育的成功经验,建立标准化的繁殖繁育、后裔测定与健康评价等智慧化筛选手段,提高肉牛企业的经济效益。”

开展联合“攻关” 

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肉牛新品种

盛夏时节,广袤的乌拉盖草原满目碧色。“哞……哞……”刚走进内蒙古贺斯格乌拉牧场,便听到一声声浑厚的牛叫声。一头头肥硕的华西牛在牛栏里悠闲地啃食饲料。

专门化肉用良种是制约我国牛肉产业升级提效的关键性核心问题。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成立肉牛生物育种创新联合体,针对内蒙古肉牛养殖规模大而不强、养殖品种多而不优、养殖企业杂而不专、繁殖效率和单产水平低、中低端产品占主导的现状,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农业农村部2019年印发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2019-2022)》,“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作为六大攻关任务之一立项。2021年,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及内蒙古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培育的“华西牛”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提前完成国家攻关任务,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良种西门塔尔种牛展示推介拍卖会现场,牧民举牌竞买公牛。

创新联合体以现有的西门塔尔牛和育成的华西牛群体为基础,完善肉牛育种技术体系,扩大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建立华西牛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构建先进的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设计优化自主知识产权的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育种芯片,选育出高效高产的西门塔尔牛和华西牛种公牛;建立自主可控的育种数据采集体系;建立适用于华西牛MSTN基因的基因编辑系统,创制新型双肌华西牛育种新材料;发布配套的品种技术标准,并初步建立华西牛优质肉牛品牌,提高我国肉牛的生产和育种群供种能力,打破主要品种种牛依靠进口的局面,为我国肉牛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收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等87个经济性状数据,且该参考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和完善。”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高会江介绍,形成一套基于测序数据的基因组选择技术程序,实现我国肉牛基因组遗传评估的自主应用。研究适合我国分散养殖状况的良种登记办法,建立系谱、性能等数据的收集体系,建立“华西牛”育种数据库。加强联合育种,构建一体化联合育种体系,全面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造华西牛全国供种基地。

打造种业“硅谷”

建设肉羊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

肉羊产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品种资源丰富,特别是地方品种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和肉质优等特性。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及草畜平衡等政策的实施,牧区传统依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养殖效益的粗放型畜牧业已不适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科技研发,选育适合于内蒙古的地方特色优势草原品种,提升草原肉羊的品牌价值迫在眉睫。

如何破冰?打通研发和市场,企业是种业创新的关键主体。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瑞蒙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澳群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中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共计2家高校、2家科研单位和6家企业组成内蒙古肉羊种业创新联合体,以实现优质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通过建立优质肉羊联合育种技术体系,聚焦制约肉羊种业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联合体共有核心研究人员50人,已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16个。各成员依托单位具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基地,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刘永斌告诉记者。

“肉羊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员刘永斌(前)带领团队开展肉羊分子遗传检测。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小大黑河杜蒙肉羊科技园内,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何小龙正在对比羊的体型、体况,根据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选择优质种羊开展选种选配。

我区地方品种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引进品种缺乏持续选育、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够、繁育技术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导致优质种源仍然不能满足自治区肉羊产业发展的需要。2022年1月-2026年12月,他们实施的项目将通过广泛应用表型精准性能测定、分子育种、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建成高水平的内蒙古肉羊遗传评估中心大数据平台暨育种信息智能支撑平台;同时选育肉用性能突出、生产性能优越,符合我区生态环境和养殖模式的肉羊新品种(系),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肉羊制种企业,建成商业化运作的肉羊育种体系,解决专门化自主品种缺乏的“缺芯之痛”,支撑和引领内蒙古肉羊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区由种源输入型向输出型的转型升级的目标。

“项目以‘种’为驱动力,采用先进的肉羊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区域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对内蒙古肉羊产业结构调整和肉羊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推动作用;在不增加羊群数量的同时提高羊群单产水平,减少对草原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压力,缓解天然草场压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草畜平衡,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刘永斌对项目预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信心满满。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