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态:走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生态修复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31 09:30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内蒙古大草原是首都北京以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大草原是一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事。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来到蒙草的抗旱植物研究院,在一张张图片、一瓶瓶种子、一盆盆鲜草前,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草产业、参与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紫羊茅、长青石竹、山丹……看到企业驯化培育了这么多种耐寒耐旱的草种,而且已经得到初步推广,改善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总书记印象十分深刻。他指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蒙草小草数字指挥中心
8年来,蒙草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走符合国情、地情之路”的嘱托,加大特色种业科研、应用研究投入,研发多品类种子生态包,精准修复草原、矿山、荒漠等生态类型3000万亩,将科研成果转化于应用实践,以技术应用案例带动生态修复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蒙草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比例,专注于草种业科技和生态系统修复服务领域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在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生态修复技术改进及应用上持续投入研发力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蒙草土壤资源库储存土样近140万份
作为一家生态型科技企业,蒙草目前已建成具备国际水平的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累计建立18个适合不同地理、生态条件的种业研究院,收集种质资源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140万份。依托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不断加强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利用,深耕科技创新和遗传育种研究,研究抗旱、耐寒、耐踩踏、可药用等植物应用特性,审定25个草品种,获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6个品种随嫦娥太空育种,6个草种搭载神舟十三号进行航天诱变,为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并积极推动筹建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
搭载神舟十三号返回的种子进行育种实验
经过多年的积累,蒙草已成功打造种质资源“保育繁推”一体化应用体系,在全国布局采种田25万亩,把200种乡土植物经过引种驯化应用于各类生态修复类型中。通过草品种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坚持先科研后修复,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应用中创新集成的“蒙草”模式,构建起了一系列蒙草核心技术体系。同时,总结修复经验、案例等集成多项国标、地标、行标、种子生态包与大数据等产品标准,编制企业标准30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81项,已发布49项;累计申请专利555项,有效专利达272项。
大青山采集种质资源
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研发水平、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指导应用及产品实践、获取客户及市场信任的基础。蒙草于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9年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全方位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和风险防范。目前,企业知识产权已逐步形成体系化管理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数字种业,精准溯源+模式创新是蒙草种业最大特色。近年来,蒙草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比例,利用特色种业和数字化技术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生态附加值的不断提升。通过搭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蒙草生态逐步实现了生态信息数据化、数字化,摸索出智慧高效的生态修复方式,不断拓展数字技术与传统种业的融合应用生态场景,解决了生态修复、草畜平衡、特色农品等领域的选种、用种难题。
科研人员扫描乡土植物标本
为实现不同场景下的可持续精准生态修复,建立矿山、草畜、林草智慧数据平台,科学指导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输入任何坐标点,这个地方“种什么、怎么种”方案自动生成;数据分析坐标的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态特点、规律,指导产业“做什么、怎么做”,拿数据管理农、林、牧、草、矿、沙;为大地做“体检”、为生态开“药方”、为产业做“导航”,为绿水青山算本“生态账”。
为实现让“基因资产”数字赋能、乡土种业数据可持续发展,蒙草开发建设的“数字种业大数据平台”,用现代技术建起种业数据化运转体系:用数字技术分析每一个区域的水土气指标、原来有什么特色种子、现在适合种什么、怎么从种源育成种子、怎么到田间地头去;品种、数量、质量、种植管理、防病防疫、测产采收,全部数字化一张网。建立“全国种业数字一张网”“全国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种植的数字化指导服务。目前,该平台已登记版权投入使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蒙草正在积极推进建设草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未来将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建具有国家影响力、竞争力的草产业创新产业链,打造草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核心成果转化基地及企业孵化平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导向,完善区域科技与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促进草产业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打通草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化路径,让科技助力企业加速提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