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牵手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兴蒙”动能澎湃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2-03-24 09:47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2021年10月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关于成立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备忘录

内蒙古与上海,相隔千里,但两地人民友谊和各方面合作交流源远流长。

开启于2010年的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按下了加速键,通渠道、搭平台、建机制、重交流,在中试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架起了内蒙古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和发展之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兴蒙”行动步伐铿锵有力!

加强交流

常态化互动“铺路子”

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新材料产业园

打开时间的卷轴,内蒙古开放的姿态“跃然纸上”。

2010年,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人才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开启校地合作。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推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合作协议》的签署,更加强了内蒙古与上海交大在科技领域全面深入合作。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揭牌,将内蒙古的资源、产业、政策优势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才、科技优势进行互补,发挥交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促进内蒙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6月1日,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内蒙古考察。当日下午,上海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沪蒙两地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碳汇资源开发利用、沿边开发开放、金融服务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上海市各类人才以多种方式来内蒙古创新创业创造,与上海市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

2021年10月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关于成立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备忘录。

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伊利集团、内蒙古高路公司等合作主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下一步双方深化科技合作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开启校地合作“新纪元”,“福利”还远远不止于此。

“十三五”以来,围绕内蒙古特色产业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已与我区10个盟市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和人才合作,柔性引进了近百个交大专家学者团队,合作企业118家,合作项目174项,参与合作的交大相关学院15个。科技创新的力量在内蒙古大地喷涌迸发,多点开花。

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刘爽说,上海交通大学是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4+8+N”合作主体中的重要一员,双方在科技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上升为全面合作,体现了双方面向未来、谋划务实长效合作的战略布局。希望双方在合作中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高校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内蒙古转化落地,更多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扎根发展,在新一轮协议基础上,立足新起点、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取得新成效。

聚焦产业

精细化对接“结对子”

“新能源的春天,就是内蒙古的春天。”2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实情,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出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紧密结合自治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聚焦“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战略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内蒙古工业升级,乃至整个工业转型,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这其中,离不开上海交通大学与内蒙古校地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

从中试研究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到技术服务支撑传统产业升级,从成果转化填补区域技术和产业空白,到公益性人才培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多项科技成果促进了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助力自治区氢燃料车首台套下线

“氢”装上阵,“蒙”速前行。作为校地全面合作的承载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基于其“车用高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开发”项目成果,实现了自治区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车于2021年3月正式下线,并积极以此拓展产业链,围绕“双碳”目标,布局绿色氢能及应用全产业链企业落地。研究院联合申能集团、包钢集团、北奔集团等合作推进“包头市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近期得到自治区立项批复,将为包头引入投资超过50亿元,带动包括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的企业集中落地,将带来直接经济产值超过140亿元。该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及其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业链经济内循环的运行模式,具有示范意义。

5N高纯氧化铝项目生产线

数字是枯燥的,却能最客观地体现科技创新效能。2018年,纯度为99.995%-99.9995%高纯氧化铝在上海交通大学新材料产业园问世。该项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团队,以其铝提纯技术配合项目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物理破碎工艺以及直接水解法将高纯铝制备成的高纯氧化铝,主要应用于高端半导体磨料、锂电池隔膜材料、蓝宝石、高端荧光粉、高端透明陶瓷、高端氧化铝靶材、高端催化剂等领域,并通过稀土元素的添加改善光学、机械、催化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就自治区含盐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交流

得益于深化校地合作,盐碱地变出“金疙瘩”。在生态环境领域,含盐废水处理生产线在地方企业的合作建成使用,为内蒙古地区含盐废水零排放终端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相比传统处理工艺,该技术实现了杂盐的提纯和废水二次循环利用,且使用的双极膜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膜的更换使用成本下降50%以上,水电气能耗节省30%以上,让各地更多的工业企业看到了转型的曙光。

“菇-牧-农”生态循环示意图

得益于深化校地合作,“废弃菇渣”变成“土壤改良剂”。在绿色农牧领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技术力量开发的废弃菇渣资源化技术,构建了“菇-牧-农”负碳生态循环模式,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食用菌废渣转化为沙化土壤改良剂,在输出高质量农产品的同时,实现沙化土壤改良。目前该技术已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基地进行示范,改良后的耕地种植马铃薯和南瓜,分别增产13.8%和21.2%。

靠“智”登高望远,借“力”扬帆起航。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樊丽表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上海交通大学与区内全面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项合作成效显著,研究院重点聚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现代能源、生态环境、绿色农牧、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将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媒 体 述 评

发挥好政府在校地合作中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决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实情,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是题中之意。

最早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其所在地政府、企业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校地合作不再局限于地域,越来越多区外知名高校“走进”内蒙古。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校地“合作花”迎春绽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除了要借助区外知名高校的力量,也要充分发挥好地方高校的作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政府应扮演好主导推动者、决策参与者、有力支持者。在高校发展规划蓝图的整体设计中,政府应当群策群力,调动各部门积极配合高校发展定位、校区建设布局、特色学科建设、高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合作方向,改变以往高校发展与地方脱节的现象,为校地合作共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政府要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框架,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在资金、技术、专利申请等方面的保障,架构高校与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桥梁,实现双方资源共享,支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开发项目,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和帮助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引导高校积极参与科创建设。


附件:

上一篇: 乌兰察布:谋划科技创新“一盘棋” 走好区域特色发展路

下一篇: 赤峰市元宝山区:科技支撑 新兴产业领跑高质量发展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牵手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兴蒙”动能澎湃

发布时间:2022-03-24 09:28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1年10月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关于成立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备忘录

内蒙古与上海,相隔千里,但两地人民友谊和各方面合作交流源远流长。

开启于2010年的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按下了加速键,通渠道、搭平台、建机制、重交流,在中试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架起了内蒙古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和发展之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兴蒙”行动步伐铿锵有力!

加强交流

常态化互动“铺路子”

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新材料产业园

打开时间的卷轴,内蒙古开放的姿态“跃然纸上”。

2010年,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人才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开启校地合作。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推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合作协议》的签署,更加强了内蒙古与上海交大在科技领域全面深入合作。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揭牌,将内蒙古的资源、产业、政策优势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才、科技优势进行互补,发挥交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促进内蒙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6月1日,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内蒙古考察。当日下午,上海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沪蒙两地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碳汇资源开发利用、沿边开发开放、金融服务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上海市各类人才以多种方式来内蒙古创新创业创造,与上海市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

2021年10月8日,自治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关于成立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备忘录。

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与呼和浩特市、赤峰市、伊利集团、内蒙古高路公司等合作主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下一步双方深化科技合作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开启校地合作“新纪元”,“福利”还远远不止于此。

“十三五”以来,围绕内蒙古特色产业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已与我区10个盟市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和人才合作,柔性引进了近百个交大专家学者团队,合作企业118家,合作项目174项,参与合作的交大相关学院15个。科技创新的力量在内蒙古大地喷涌迸发,多点开花。

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刘爽说,上海交通大学是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4+8+N”合作主体中的重要一员,双方在科技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上升为全面合作,体现了双方面向未来、谋划务实长效合作的战略布局。希望双方在合作中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高校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内蒙古转化落地,更多的科研团队在内蒙古扎根发展,在新一轮协议基础上,立足新起点、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取得新成效。

聚焦产业

精细化对接“结对子”

“新能源的春天,就是内蒙古的春天。”2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实情,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出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紧密结合自治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聚焦“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战略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内蒙古工业升级,乃至整个工业转型,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这其中,离不开上海交通大学与内蒙古校地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

从中试研究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到技术服务支撑传统产业升级,从成果转化填补区域技术和产业空白,到公益性人才培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多项科技成果促进了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助力自治区氢燃料车首台套下线

“氢”装上阵,“蒙”速前行。作为校地全面合作的承载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基于其“车用高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开发”项目成果,实现了自治区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车于2021年3月正式下线,并积极以此拓展产业链,围绕“双碳”目标,布局绿色氢能及应用全产业链企业落地。研究院联合申能集团、包钢集团、北奔集团等合作推进“包头市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近期得到自治区立项批复,将为包头引入投资超过50亿元,带动包括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的企业集中落地,将带来直接经济产值超过140亿元。该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及其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业链经济内循环的运行模式,具有示范意义。

5N高纯氧化铝项目生产线

数字是枯燥的,却能最客观地体现科技创新效能。2018年,纯度为99.995%-99.9995%高纯氧化铝在上海交通大学新材料产业园问世。该项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团队,以其铝提纯技术配合项目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物理破碎工艺以及直接水解法将高纯铝制备成的高纯氧化铝,主要应用于高端半导体磨料、锂电池隔膜材料、蓝宝石、高端荧光粉、高端透明陶瓷、高端氧化铝靶材、高端催化剂等领域,并通过稀土元素的添加改善光学、机械、催化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就自治区含盐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交流

得益于深化校地合作,盐碱地变出“金疙瘩”。在生态环境领域,含盐废水处理生产线在地方企业的合作建成使用,为内蒙古地区含盐废水零排放终端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相比传统处理工艺,该技术实现了杂盐的提纯和废水二次循环利用,且使用的双极膜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膜的更换使用成本下降50%以上,水电气能耗节省30%以上,让各地更多的工业企业看到了转型的曙光。

“菇-牧-农”生态循环示意图

得益于深化校地合作,“废弃菇渣”变成“土壤改良剂”。在绿色农牧领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技术力量开发的废弃菇渣资源化技术,构建了“菇-牧-农”负碳生态循环模式,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食用菌废渣转化为沙化土壤改良剂,在输出高质量农产品的同时,实现沙化土壤改良。目前该技术已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基地进行示范,改良后的耕地种植马铃薯和南瓜,分别增产13.8%和21.2%。

靠“智”登高望远,借“力”扬帆起航。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樊丽表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上海交通大学与区内全面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项合作成效显著,研究院重点聚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现代能源、生态环境、绿色农牧、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将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媒 体 述 评

发挥好政府在校地合作中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决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实情,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是题中之意。

最早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其所在地政府、企业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校地合作不再局限于地域,越来越多区外知名高校“走进”内蒙古。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校地“合作花”迎春绽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除了要借助区外知名高校的力量,也要充分发挥好地方高校的作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政府应扮演好主导推动者、决策参与者、有力支持者。在高校发展规划蓝图的整体设计中,政府应当群策群力,调动各部门积极配合高校发展定位、校区建设布局、特色学科建设、高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合作方向,改变以往高校发展与地方脱节的现象,为校地合作共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政府要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框架,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在资金、技术、专利申请等方面的保障,架构高校与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桥梁,实现双方资源共享,支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开发项目,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和帮助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引导高校积极参与科创建设。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