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铆足“牛劲”,拓荒肉牛育种新天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2-03-21 09:44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他们,“从0到1”实现突破,成功培育出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创制了国际上首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克隆牛;

他们,扎根北疆十年铸剑,矢志攻克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种繁殖技术与开发应用体系,把创新的论文写在了广袤大地上。

他们就是李光鹏教授带领的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

不久前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的表彰名单上,该团队赫然在列。15年来,团队勇担使命、开拓奋进,攻克了一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发掘了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材料,创制了一批突破性的优质家畜种源,为国家及自治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题

2007年5月,在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真诚邀约下,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李光鹏踏上绿意萌动的草原,从此与内蒙古结下了一生的“牛羊之缘”。

种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源头动力,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总体规划布局不足、技术环节缺位、育种组织空白、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长期严重制约我区肉牛种业发展。

传承保护好鲁西牛、蒙古牛等岌岌可危的传统黄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善其品种特质,创制新型育种材料,成为李光鹏团队的初心和信念。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除瓶颈卡点,不再受制于人。”李光鹏说。

知难而进,李光鹏带领团队在这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开发和利用传统肉牛品种资源,关键是要在保证肉质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其生长速度与产肉率。相关研究证明,控制肉牛肌肉产量的抑肌素基因(MSTN)突变后会引起肌肉产量的增加。

以鲁西牛和蒙古牛为对象,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其MSTN基因,获得了4种双肌性状显著的突变型育种新材料。然而,无法预知的难题让人措手不及:新材料的突变位点可能会引起胎儿巨大、母牛难产等问题。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努力坚持。经过多年不懈攻关,团队终于找到了MSTN基因的4个突变新位点,以性状指标突出的原代MSTN基因突变公牛为系组,成功培育出双肌鲁西牛、双肌蒙古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3个新品系。这3个新品系肉牛营养价值优越,生长性、产肉性与抗病性均可媲美国际优秀肉牛品种,成为国际上首次利用生物育种手段培育成功的家畜品系。

“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专家给出这样的验收评价。

把论文写在牧民家、牛圈里

“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面临的生产问题是我们的初心,研究成果要在牧民家、牛圈里去检验推广,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把创新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是李光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团队拓荒路上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

多年来,团队先后在区内外多处养殖基地进行现场克隆工作,为养殖户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间小屋、随行的仪器组成临时实验室,一方桌子、几盏酒精灯搭建简易的无菌工作台,环境条件虽简陋,严谨细微的科学实验却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有的牧民和养殖公司起初不愿配合,听到“克隆”等前所未闻的技术就直摆手。

“我们细心讲解这些技术原理,给他们算账,讲高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养殖户开始同意将自家优秀的种公羊克隆形成群体。”团队成员杨磊博士笑着说。

随着实验产下的克隆羊作为种公羊参与到羊群的繁殖过程中,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极大调动了周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克隆、MOET等高端生物技术在牧区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甚至参与研发过程。每当这时,团队成员总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技术、解疑惑,他们逐渐成为当地养殖户心中最信赖的人。

现在,团队建立了克隆技术和MOET人工输精与胚胎移植联合应用的“良种胚胎工厂化生产”模式,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企业协作,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产业化应用。

一路艰辛  一路前行

从方寸实验台上的生命雏形到个体孕育出生,再到应用于育种领域成为群体,生命之谜在先进技术加持下无声激荡变幻,令参与者向往和欣喜,其间也浸润着咸涩的汗水。

实验母牛产犊期间,团队要连续几个月住在牧场,每天24小时不间断观察,对母牛的生产情况和犊牛进行现场监控和管理。

“犊牛出生后,我们担当起‘奶妈’的角色,从饲喂第一口初乳到日常测温、护理,倾注心血精心培育这些小家伙们。虽然大家身上都有在牛场留下的印记,但只要牛犊健康出生、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团队成员苏广华博士说。

牛羊等大动物育种难度大,这条路注定道阻且长,须争分夺秒。在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也逐渐凝注为“牛团队”的精神内核。

2020年,正当双肌牛生长和繁殖数据的采集进入关键阶段,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生长数据已有半年没有采集,大家心急如焚。疫情稍见好转时,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进入牧场。为赶上进度,大家每天不停歇地持续在场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多年来,李光鹏教授高强度、不知疲倦地付出与坚持,无论是过劳工作晕倒住院,还是鼻部疾变濒临恶化,他坚定的意志从未松懈过。

不言弃、不掉队,一路艰辛、一路前行,这种精神不仅激励和感召着青年学生,也在师生团队中形成了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风气。面对国外科技打压与技术封锁,李光鹏常常教导学生要胸怀家国,以“小我”成就“大我”,为国家作贡献。

在团队不懈努力下,从F1、F2到F3代,茫茫大草原上,优质蒙古牛公牛、安格斯公牛、和牛公牛、渤海黑牛公牛和双肌臀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一大批适合本地区饲养、生长指标优异的新型种牛、肉牛茁壮成长,蕴藏着转型升级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肉牛品牌!”这是团队的科研理想和极致追求,也是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


附件:

上一篇: 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关键支撑

下一篇: 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更大的功夫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铆足“牛劲”,拓荒肉牛育种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2-03-21 09:27  来源:内蒙古日报

他们,“从0到1”实现突破,成功培育出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创制了国际上首批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克隆牛;

他们,扎根北疆十年铸剑,矢志攻克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种繁殖技术与开发应用体系,把创新的论文写在了广袤大地上。

他们就是李光鹏教授带领的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

不久前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的表彰名单上,该团队赫然在列。15年来,团队勇担使命、开拓奋进,攻克了一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发掘了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材料,创制了一批突破性的优质家畜种源,为国家及自治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题

2007年5月,在旭日干院士的精神感召和真诚邀约下,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李光鹏踏上绿意萌动的草原,从此与内蒙古结下了一生的“牛羊之缘”。

种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源头动力,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总体规划布局不足、技术环节缺位、育种组织空白、设施条件落后等问题长期严重制约我区肉牛种业发展。

传承保护好鲁西牛、蒙古牛等岌岌可危的传统黄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善其品种特质,创制新型育种材料,成为李光鹏团队的初心和信念。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破除瓶颈卡点,不再受制于人。”李光鹏说。

知难而进,李光鹏带领团队在这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开发和利用传统肉牛品种资源,关键是要在保证肉质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其生长速度与产肉率。相关研究证明,控制肉牛肌肉产量的抑肌素基因(MSTN)突变后会引起肌肉产量的增加。

以鲁西牛和蒙古牛为对象,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其MSTN基因,获得了4种双肌性状显著的突变型育种新材料。然而,无法预知的难题让人措手不及:新材料的突变位点可能会引起胎儿巨大、母牛难产等问题。

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努力坚持。经过多年不懈攻关,团队终于找到了MSTN基因的4个突变新位点,以性状指标突出的原代MSTN基因突变公牛为系组,成功培育出双肌鲁西牛、双肌蒙古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3个新品系。这3个新品系肉牛营养价值优越,生长性、产肉性与抗病性均可媲美国际优秀肉牛品种,成为国际上首次利用生物育种手段培育成功的家畜品系。

“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于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畜牧种业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专家给出这样的验收评价。

把论文写在牧民家、牛圈里

“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面临的生产问题是我们的初心,研究成果要在牧民家、牛圈里去检验推广,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把创新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是李光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团队拓荒路上砥砺前行的价值航标。

多年来,团队先后在区内外多处养殖基地进行现场克隆工作,为养殖户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间小屋、随行的仪器组成临时实验室,一方桌子、几盏酒精灯搭建简易的无菌工作台,环境条件虽简陋,严谨细微的科学实验却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有的牧民和养殖公司起初不愿配合,听到“克隆”等前所未闻的技术就直摆手。

“我们细心讲解这些技术原理,给他们算账,讲高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养殖户开始同意将自家优秀的种公羊克隆形成群体。”团队成员杨磊博士笑着说。

随着实验产下的克隆羊作为种公羊参与到羊群的繁殖过程中,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极大调动了周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克隆、MOET等高端生物技术在牧区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甚至参与研发过程。每当这时,团队成员总是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技术、解疑惑,他们逐渐成为当地养殖户心中最信赖的人。

现在,团队建立了克隆技术和MOET人工输精与胚胎移植联合应用的“良种胚胎工厂化生产”模式,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企业协作,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产业化应用。

一路艰辛  一路前行

从方寸实验台上的生命雏形到个体孕育出生,再到应用于育种领域成为群体,生命之谜在先进技术加持下无声激荡变幻,令参与者向往和欣喜,其间也浸润着咸涩的汗水。

实验母牛产犊期间,团队要连续几个月住在牧场,每天24小时不间断观察,对母牛的生产情况和犊牛进行现场监控和管理。

“犊牛出生后,我们担当起‘奶妈’的角色,从饲喂第一口初乳到日常测温、护理,倾注心血精心培育这些小家伙们。虽然大家身上都有在牛场留下的印记,但只要牛犊健康出生、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团队成员苏广华博士说。

牛羊等大动物育种难度大,这条路注定道阻且长,须争分夺秒。在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也逐渐凝注为“牛团队”的精神内核。

2020年,正当双肌牛生长和繁殖数据的采集进入关键阶段,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生长数据已有半年没有采集,大家心急如焚。疫情稍见好转时,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进入牧场。为赶上进度,大家每天不停歇地持续在场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多年来,李光鹏教授高强度、不知疲倦地付出与坚持,无论是过劳工作晕倒住院,还是鼻部疾变濒临恶化,他坚定的意志从未松懈过。

不言弃、不掉队,一路艰辛、一路前行,这种精神不仅激励和感召着青年学生,也在师生团队中形成了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风气。面对国外科技打压与技术封锁,李光鹏常常教导学生要胸怀家国,以“小我”成就“大我”,为国家作贡献。

在团队不懈努力下,从F1、F2到F3代,茫茫大草原上,优质蒙古牛公牛、安格斯公牛、和牛公牛、渤海黑牛公牛和双肌臀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一大批适合本地区饲养、生长指标优异的新型种牛、肉牛茁壮成长,蕴藏着转型升级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打一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肉牛品牌!”这是团队的科研理想和极致追求,也是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