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上下求索 智行致远 内蒙古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结硕果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2-02-09 09:27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从选才用才到成效斐然,内蒙古不遗余力探索追寻这条引才之路;从诞生落地到繁花硕果,内蒙古铿锵前行在这条智行致远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围绕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持续加强我区与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团队的深层次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全面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有效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我区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44家。各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创新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建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一份实践为创新:

应变求变,从量变到质变

当前,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促进企业转型,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人才的竞争成为关键。而地理环境优势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这些先天不足,成为我区在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的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问题导向,方能把脉破局;顶层设计,方能精准“施工”;善谋长远,方能革故鼎新。为更好发挥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领示范作用,自治区注重健全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机制,突出工作站运行成效,充分发挥工作站高层次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使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走出院校,带着技术、成果进入企业,既为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架了“桥”,又为院士专家转化技术成果铺了“路”,实现企业与院士团队双向有效需求的紧密联姻,成为一种新的服务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

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企业打开了一扇窗。中科汇通(内蒙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半导体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团队,在国家重大“卡脖子”技术碳化硅晶体生长方面打破了以美国为代表国家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保密信息。2018年建立了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技术转移中试基地,2020年完成了2英寸碳化硅晶体研发,满足小规模批量生产要求,2022年将进入4英寸晶体研发阶段。

院士专家工作站让企业发展劲头更足。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院士团队,扎实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核燃料元件研发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研制出122支零功率物理实验环形燃料棒,助力全球首次环形燃料元件零功率物理试验顺利完成;研制出世界首座可工业生产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我国首套全尺寸压水堆环形燃料组件试验件,建成全球首条商业化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满足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燃料供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牵线搭桥当“红娘”,推动企业跨越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刘爽说:“自治区科技厅为企业与对口高端人才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所需人才建立联系。通过建立‘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深挖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合作主体院士团队的合作潜力,共建合作平台。”

河套学院巴彦淖尔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中科院傅伯杰院士专家团队指导下,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作为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学院2018年成立生态与资源工程系,从2019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2个本科专业。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阮长耿院士团队正在查房。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血液病学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工程院阮长耿院士团队予以相关技术及对应试剂支持下,共筛查了200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区分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为患者提供更明确的诊断方向,缩短诊治时间,减少出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解决患者外出就医难问题。2019年成为国家临床血液病诊治中心协作单位,并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培养1名博士和1名硕士并发表了SCI文章。

在内蒙古,院士专家工作站以自身的内在特征和特点,形成了引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特色——以“智慧”帮助企业攀登“智高点”,并以“智高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2  一个支点作支撑:

融入中心,凸显智慧力量

与时代同频共振。

生动实践书写美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范例——

乌兰察布市慧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冷凉蔬菜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工程院方智远院士团队指导下,引进培育出三个甘蓝新品种,引进选育出2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胡萝卜杂交品种,总结制定出8类冷凉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创造了甘蓝稳定亩产超万斤的国内最高纪录。研发出精整地机、移栽机、打药机等系列化冷凉蔬菜专用机械,使劳动效率提高了10倍到20倍。研发出GC16-系列生态制剂,攻克了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四虫两病”,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推广达到15万亩,每亩纯增收入1000元以上;病虫害防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0多万亩。

内蒙古师范大学绿色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学生进行水质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绿色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中科院赵进才院士,积极开展“光催化/吸附一体化地下水深度净化”的农牧区安全饮用水净水设备的研制、生产与推广试验工作,目前已免费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地3500多户农牧民安装了饮用水净化设备,解决了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农牧区26所学校和16所卫生院安装106台净水设备,为二连国际学院安装了1台大型净水设备。

不止于此,4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关于“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其中涉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1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8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11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6家,“五大领域”1家,其他医疗卫生、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7家。

近悦远来,内蒙古求贤若渴诚意满满。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推进院士人选培养。其中,每年从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草原英才”领军人才等群体中,选拔1至3名有潜力可参选院士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重点培养,对入选人才每人给予500万元经费支持。利用我区与教育部“部区合建”内蒙古大学的契机,以教育部直管高校领导干部“轮岗”或服务基层、自治区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到我区高校任职。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蒙古国、俄罗斯、荷兰、乌克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院士和他们领衔的团队集聚在这片创新热土,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作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俄罗斯科学院任长忠院士团队(外籍院士),引进饲用燕麦品种40个,筛选鉴定出燕麦优良品种7个、耐盐碱品种5个;形成农牧交错带豆科禾本科牧草最佳间作、混播模式;饲用燕麦复种栽培技术;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进行燕麦新品种及新技术集成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工作。育成燕麦新品系1个,推广品种7个;推广3项新技术。制定实施了5项地方标准,对指导当地燕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19年,该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获自治区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誉称号,2020年,“饲用燕麦系列品种引进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2020年燕麦团队被授予自治区“创新先锋号”荣誉称号;2021年燕麦团队成员被授予自治区“创新先锋岗”荣誉称号!

内蒙古农业大学引进的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安东尼·比斯利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土传病害微生态调控院士工作站依托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安东尼·比斯利院士团队(2021年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培养研究生6人,其中1名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继续深造。在内蒙古建立微生物杀菌剂田间示范基地30个,核心示范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10万亩。获得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国家引智项目2项。

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蒙古国科学院纳·额尔敦朝克图、赛·色仁达希、巴凯等院士团队创新合作管理模式,始终坚持“问题为导向、课题为内容、成果为目标、实践为检验、转化为目的”的原则,探索出团队基地组建于生产一线、课题选择于生产一线、创新研发于生产一线、成果回归于生产一线的创新研发方法,建立低成本、灵活方式、知识产权清晰的一线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协同破解了农牧业科研成果堆积、生产问题垒积,科研生产“两张皮”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荒漠草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与利用生产一线科技创新实践当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成果,其中国际领先技术1项、国际先进技术1项、国内领先3个、国内先进2个,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了成果登记,并首次建立了“荒漠草原生产生态质量科技创新体系”,诠释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家里”的科研精神。

“我们要建立完善院士专家长效服务机制,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加大对建站工作和院士事迹的宣传,持续开展院士专家内蒙古行活动,推进科技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自治区科协主席赵吉表示。

韶华不负铿锵音,重整戎装再出发。因为有数据、有目标、有抓手而砥砺前行;因为有诺言、有行动、有担当而掷地有声!内蒙古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之路上定将取得更大成绩,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化“危”为“机” 

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

高层次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战略资源。内蒙古高层次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瓶颈”。化“危”为“机”,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要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平台。

要强化政策引导“聚才”。自治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每个院士工作站建立后,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给予20万元启动资金,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从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项经费支持20万元,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配套10万元。各地各部门应“借势而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好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的有关工作,切实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层次智库作用。

要激励主体自主“育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数学家谷超豪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不压制年轻人的想法、不阻碍年轻人的发展、不挡年轻人的道。在他生前,有不少学生得到了他的精心培养和大力推荐,最终成了才学卓著、颇具盛名的院士。这种“甘为人梯”的理念,值得各级领导学习。切实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层次智库作用,各级领导应积极组织院士专家企业行、专题报告会、技术诊断、技术对接、合作攻关等活动,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建一批有助于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围绕发展需求“引才”。学习借鉴北京、浙江、广东、深圳以及国内外工作站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与科技创新创业、网络创新创业相结合,促进各创新主体资源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发挥院士专家、企业家、创业创新者、投资人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与院士专家团队创建合伙人制度、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模式,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强劲引擎。

附件:

上一篇: 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

下一篇: 给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上下求索 智行致远 内蒙古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2-02-09 09:08  来源:内蒙古日报

从选才用才到成效斐然,内蒙古不遗余力探索追寻这条引才之路;从诞生落地到繁花硕果,内蒙古铿锵前行在这条智行致远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围绕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持续加强我区与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团队的深层次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全面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有效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我区共有院士专家工作站44家。各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创新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建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一份实践为创新:

应变求变,从量变到质变

当前,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促进企业转型,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人才的竞争成为关键。而地理环境优势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这些先天不足,成为我区在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的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问题导向,方能把脉破局;顶层设计,方能精准“施工”;善谋长远,方能革故鼎新。为更好发挥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领示范作用,自治区注重健全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机制,突出工作站运行成效,充分发挥工作站高层次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使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走出院校,带着技术、成果进入企业,既为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架了“桥”,又为院士专家转化技术成果铺了“路”,实现企业与院士团队双向有效需求的紧密联姻,成为一种新的服务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

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企业打开了一扇窗。中科汇通(内蒙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半导体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团队,在国家重大“卡脖子”技术碳化硅晶体生长方面打破了以美国为代表国家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保密信息。2018年建立了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技术转移中试基地,2020年完成了2英寸碳化硅晶体研发,满足小规模批量生产要求,2022年将进入4英寸晶体研发阶段。

院士专家工作站让企业发展劲头更足。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电燃料元件制造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院士团队,扎实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核燃料元件研发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研制出122支零功率物理实验环形燃料棒,助力全球首次环形燃料元件零功率物理试验顺利完成;研制出世界首座可工业生产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我国首套全尺寸压水堆环形燃料组件试验件,建成全球首条商业化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满足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燃料供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牵线搭桥当“红娘”,推动企业跨越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刘爽说:“自治区科技厅为企业与对口高端人才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所需人才建立联系。通过建立‘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深挖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合作主体院士团队的合作潜力,共建合作平台。”

河套学院巴彦淖尔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中科院傅伯杰院士专家团队指导下,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作为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学院2018年成立生态与资源工程系,从2019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2个本科专业。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阮长耿院士团队正在查房。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血液病学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工程院阮长耿院士团队予以相关技术及对应试剂支持下,共筛查了200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区分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为患者提供更明确的诊断方向,缩短诊治时间,减少出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解决患者外出就医难问题。2019年成为国家临床血液病诊治中心协作单位,并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培养1名博士和1名硕士并发表了SCI文章。

在内蒙古,院士专家工作站以自身的内在特征和特点,形成了引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特色——以“智慧”帮助企业攀登“智高点”,并以“智高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2  一个支点作支撑:

融入中心,凸显智慧力量

与时代同频共振。

生动实践书写美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范例——

乌兰察布市慧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冷凉蔬菜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工程院方智远院士团队指导下,引进培育出三个甘蓝新品种,引进选育出2个具有世界水平的胡萝卜杂交品种,总结制定出8类冷凉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创造了甘蓝稳定亩产超万斤的国内最高纪录。研发出精整地机、移栽机、打药机等系列化冷凉蔬菜专用机械,使劳动效率提高了10倍到20倍。研发出GC16-系列生态制剂,攻克了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四虫两病”,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推广达到15万亩,每亩纯增收入1000元以上;病虫害防治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0多万亩。

内蒙古师范大学绿色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学生进行水质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绿色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中科院赵进才院士,积极开展“光催化/吸附一体化地下水深度净化”的农牧区安全饮用水净水设备的研制、生产与推广试验工作,目前已免费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地3500多户农牧民安装了饮用水净化设备,解决了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农牧区26所学校和16所卫生院安装106台净水设备,为二连国际学院安装了1台大型净水设备。

不止于此,4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关于“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其中涉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1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8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11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6家,“五大领域”1家,其他医疗卫生、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7家。

近悦远来,内蒙古求贤若渴诚意满满。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推进院士人选培养。其中,每年从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草原英才”领军人才等群体中,选拔1至3名有潜力可参选院士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重点培养,对入选人才每人给予500万元经费支持。利用我区与教育部“部区合建”内蒙古大学的契机,以教育部直管高校领导干部“轮岗”或服务基层、自治区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到我区高校任职。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蒙古国、俄罗斯、荷兰、乌克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院士和他们领衔的团队集聚在这片创新热土,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作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俄罗斯科学院任长忠院士团队(外籍院士),引进饲用燕麦品种40个,筛选鉴定出燕麦优良品种7个、耐盐碱品种5个;形成农牧交错带豆科禾本科牧草最佳间作、混播模式;饲用燕麦复种栽培技术;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进行燕麦新品种及新技术集成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工作。育成燕麦新品系1个,推广品种7个;推广3项新技术。制定实施了5项地方标准,对指导当地燕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19年,该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获自治区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誉称号,2020年,“饲用燕麦系列品种引进与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2020年燕麦团队被授予自治区“创新先锋号”荣誉称号;2021年燕麦团队成员被授予自治区“创新先锋岗”荣誉称号!

内蒙古农业大学引进的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安东尼·比斯利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土传病害微生态调控院士工作站依托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安东尼·比斯利院士团队(2021年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培养研究生6人,其中1名博士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继续深造。在内蒙古建立微生物杀菌剂田间示范基地30个,核心示范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10万亩。获得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国家引智项目2项。

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蒙古国科学院纳·额尔敦朝克图、赛·色仁达希、巴凯等院士团队创新合作管理模式,始终坚持“问题为导向、课题为内容、成果为目标、实践为检验、转化为目的”的原则,探索出团队基地组建于生产一线、课题选择于生产一线、创新研发于生产一线、成果回归于生产一线的创新研发方法,建立低成本、灵活方式、知识产权清晰的一线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协同破解了农牧业科研成果堆积、生产问题垒积,科研生产“两张皮”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荒漠草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与利用生产一线科技创新实践当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成果,其中国际领先技术1项、国际先进技术1项、国内领先3个、国内先进2个,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了成果登记,并首次建立了“荒漠草原生产生态质量科技创新体系”,诠释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家里”的科研精神。

“我们要建立完善院士专家长效服务机制,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加大对建站工作和院士事迹的宣传,持续开展院士专家内蒙古行活动,推进科技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自治区科协主席赵吉表示。

韶华不负铿锵音,重整戎装再出发。因为有数据、有目标、有抓手而砥砺前行;因为有诺言、有行动、有担当而掷地有声!内蒙古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之路上定将取得更大成绩,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化“危”为“机” 

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

高层次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稀缺战略资源。内蒙古高层次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瓶颈”。化“危”为“机”,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要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平台。

要强化政策引导“聚才”。自治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每个院士工作站建立后,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给予20万元启动资金,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从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项经费支持20万元,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配套10万元。各地各部门应“借势而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好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的有关工作,切实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层次智库作用。

要激励主体自主“育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数学家谷超豪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不压制年轻人的想法、不阻碍年轻人的发展、不挡年轻人的道。在他生前,有不少学生得到了他的精心培养和大力推荐,最终成了才学卓著、颇具盛名的院士。这种“甘为人梯”的理念,值得各级领导学习。切实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高层次智库作用,各级领导应积极组织院士专家企业行、专题报告会、技术诊断、技术对接、合作攻关等活动,使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建一批有助于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围绕发展需求“引才”。学习借鉴北京、浙江、广东、深圳以及国内外工作站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与科技创新创业、网络创新创业相结合,促进各创新主体资源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发挥院士专家、企业家、创业创新者、投资人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与院士专家团队创建合伙人制度、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模式,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强劲引擎。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