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引擎,阔步创新征程——内蒙古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21-11-08 09:29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这是一方科技创新的热土。
“青城之光”落地,智慧矿山推进,国内首座民用液氢工厂投运,“蒙芯”超微功耗传感器多行业应用,高容量储氢合金材料性能领航国际……2020年,一项项实用技术成果落地生根,一个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产业技术瓶颈,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面对我区产业结构“四多四少”、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区情,如何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突出特色搞创新、抓住关键搞创新”的总体思路,切实把科技创新搞上去、让这个驱动力强起来,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认清形势、正视问题,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是关键支撑。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通过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立“4+8+N”长效合作机制,启动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探索符合内蒙古特色的“揭榜挂帅”新型项目组织机制,自治区重磅动作举措紧锣密鼓,全力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表明了建设创新内蒙古的巨大决心,彰显着创新引领发展的底气信心。
“揭榜挂帅,关键是引导各类要素向企业、向产业集聚,让企业主体真正重视创新、舍得投入。针对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一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启动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行动目标是‘十四五’末内蒙古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70亿元,年增长达到20%以上。”在不久前的自治区研发攻坚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表示。
这是自治区通过“科技兴蒙”引智借梯破解难题的一个缩影。首台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下线,极薄取向电工钢制备技术国际先进,世界首创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落地转化……科技兴蒙”合作引导项目步伐铿锵,果实累累,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0年底,全区1064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区企业平均强度的4倍,当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区企业总量47%,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8.7%,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在澎湃的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成为推动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强大引擎。
激发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关键在人才。
“取得科技成果,不仅需要科研团队的强大意志力、深厚的知识底蕴,更需要科研机制、经费使用、项目管理等一系列良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不久前刚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励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刘永斌研究员表示。
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内蒙古努力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为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我区积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破“四唯”、重实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等有力举措,实实在在地为科研机构和人员松绑、减负。
创新发展,未来可期。不久前出台的《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区将全面推进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积极构建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支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并围绕创新基础实力大幅增强、创新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生态明显改善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一张来自2020年产业转型升级的“成绩单”印证着内蒙古技术创新、动能转换、能源替代的有力步伐——
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煤炭和稀土等产业链,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等新材料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乌海氢基熔融还原铁项目进入调试阶段;新开工煤电装机838万千瓦,锡林郭勒70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全国最大“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地乌兰察布,通辽“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向前,生机焕发。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起点,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内蒙古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千方百计为新的赶考路上提供更加充分的科研保障、更加充足的科技动力、更加充实的科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