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核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赞歌
发布时间:2021-05-20 09:58 来源:科技日报
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
当天开工的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是2018年6月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双方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是迄今为止中俄核能合作最大的项目,是中核核能合作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
核能合作是中俄合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战略引领下,中俄核能合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多年来,在中俄国家元首战略引领和政府间合作机制指导下,中俄双方核能企业坚持以项目合作为牵引,以技术交流为纽带,在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人才交流培训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建成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工程,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赞歌。
一期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中俄核能合作的历史画卷,位于我国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最亮眼的明珠。
2017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采访时,赞誉“田湾核电站是中俄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田湾核电站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二十多年前,田湾只是鲜有人问津的小渔村。二十多年后,这里已经建成为大型核电基地,5台机组在运,3台机组在建。
1999年10月20日,在隆重的礼炮声中,中俄“九五”期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是中俄两国在核电领域的首次合作,首次应用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参考电站,当时又恰逢俄罗斯核工业处于历史低谷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设计图纸变更频繁、设备材料供应滞后,现场调试开始后,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又不断出现。
“心情就像过山车,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大的问题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很多亲历者的回忆。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面对挑战,中俄各参建单位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奋勇拼搏,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确保了工程质量,为机组后续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5月17日,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同年8月16日,田湾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全面投入商业运行。
机制创新:促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田湾核电二期工程包括3号、4号机组,是中俄两国继续深化核能领域合作的又一重大项目,也是福岛事故后我国核准获批开工的首个核电项目。
3号、4号机组采用“翻版加改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建造,参考的是已投入商用的1号、2号机组。
全程参与了二期工程建设的江苏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兆华指出,田湾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先进设计和大量自主化优化,“基于一期两台机组10余年运维经验,在与俄方充分技术沟通的基础上,我们做了433项设计改进,其中重大设计改进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