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包头:草原钢城的绿色答卷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17 09:49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4月29日,第一届现代能源产业发展大会在包头举行。共有现代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30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683亿元。

会上,包头市领导表示,包头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能源产业基地。因为包头发展新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支撑,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包头市已在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及相关制造和服务领域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既包括装备和零部件制造,也包括以稀土为支撑的永磁材料、储氢材料以及碳纤维材料的生产。

显而易见,这份底气来自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交上的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贯彻新发展理念,谱写新发展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人均GDP持续高于全国及全区水平。

工业经济迈出新步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力促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0.2%,为全市经济稳步增长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稳步发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压舱石。同时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为显著特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2019年、2020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2倍和65.5%。

内蒙古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四多四少”,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包头发展面临的大问题。

众所周知,包头市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包头市的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区发展大局。

为破解“四多四少”,包头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向绿色要GDP。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培育环境友好型特色新兴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展绿色园区达标行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新上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绿色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开拓。

在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包钢,火红的钢坯在千米长的轧钢生产线上被轧制成高铁钢轨,自动化的钢卷吊运助力钢材生产,一个个高效率、智能化的生产场景,已成为包钢集团车间里的常态。包钢2条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百米高速轨占到国内市场1/3份额。包钢股份已具备生产高档家电钢和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研发出KB1250贝氏体钢轨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作为包头市第一大产业,目前,钢铁产业优质钢、特种钢比重已达90%。

作为包头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的铝产业逐步由生产单一冶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高纯铝、铝轮毂、铝合金挂车等下游深加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形成煤—电—铝—加较为完整的铝产业体系。包铝电解铝产品中77%以上实现了合金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加持助力下,包头装备制造业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依托一机、北重、北奔、北方股份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从冶炼、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精密加工、热处理、电气、液压、仪表制造到整机装配的产业链,涵盖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大门类、19小类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稀土之都,稀土产业转型的速度与质量,是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尺。在2012年被授予“稀土之都”之后的8年中,包头稀土产业经历了脱胎换骨式蜕变,稀土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将这座“稀土之都”更多地赋予了绿色创新之都的内涵。现已形成“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是我国最大的稀土原材料供应、功能材料生产加工和研发应用基地。稀土新材料已形成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粉、催化助剂和稀土合金五大重点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市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由2012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20年底的85%,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品占比由20%提高到超过50%,改变稀土产业“挖土卖土”粗放型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新动能在产业升级中勃发的同时,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并网装机容量由2012年的803.3万千瓦提高到2020年底的1672.99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集聚,阿特斯、晶澳、通威、弘元新材料等国内知名企业来包投资建设硅片、组件等项目,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正在形成。

新发展在创新驱动中蕴育。随着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升级,无人驾驶、智慧矿山、网络协同制造、车联网、机器人车间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包头工业正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一条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包头路径”在实践的打磨中愈加清晰。

在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包头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软件”。2020年四季度以来,全市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系列措施,对标国内城市营商服务最高标准,全力打造审批和备案最少、政务服务最好、审批和服务速度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为全市下一步的发展积蓄磅礴力量。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包头市始终将群众呼声作为风向标,顺民意、解民忧、增民享,从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留下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春风拂面,钢城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建成奥林匹克公园等多处大型公园绿地,建设路“百里绿道”2019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城市绿道重点宣传单位。如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08%,“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人们称为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新建改造119条道路,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55平方米,“五横八纵”的城市骨架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140余件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优良天数从2012年的187天增加到2020年的291天。

竭尽全力让贫困群众和全市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2020年11月份,包头市最后6户13人脱贫,预示着包头高质量脱贫攻坚“基础版”已经夯实,乡村振兴“升级版”全新开启。

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981元,是2012年的1.5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0元,是2012年的1.8倍。

面对严峻的养老服务形势,包头市不断健全完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506个,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初步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2021,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包头正跑步前行,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件:

上一篇: 这个园区新旧动能转换有妙招 “四链”融合助特色产业升级

下一篇: 全国首套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在包钢启用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包头:草原钢城的绿色答卷

发布时间:2021-05-17 09:06  来源:内蒙古日报

4月29日,第一届现代能源产业发展大会在包头举行。共有现代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30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683亿元。

会上,包头市领导表示,包头要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能源产业基地。因为包头发展新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支撑,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包头市已在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及相关制造和服务领域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既包括装备和零部件制造,也包括以稀土为支撑的永磁材料、储氢材料以及碳纤维材料的生产。

显而易见,这份底气来自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交上的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贯彻新发展理念,谱写新发展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人均GDP持续高于全国及全区水平。

工业经济迈出新步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力促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0.2%,为全市经济稳步增长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稳步发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压舱石。同时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成为显著特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2019年、2020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2倍和65.5%。

内蒙古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四多四少”,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包头发展面临的大问题。

众所周知,包头市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包头市的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区发展大局。

为破解“四多四少”,包头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向绿色要GDP。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培育环境友好型特色新兴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展绿色园区达标行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新上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绿色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开拓。

在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包钢,火红的钢坯在千米长的轧钢生产线上被轧制成高铁钢轨,自动化的钢卷吊运助力钢材生产,一个个高效率、智能化的生产场景,已成为包钢集团车间里的常态。包钢2条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是世界装备水平最高、能力最大的高速轨生产基地,百米高速轨占到国内市场1/3份额。包钢股份已具备生产高档家电钢和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研发出KB1250贝氏体钢轨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作为包头市第一大产业,目前,钢铁产业优质钢、特种钢比重已达90%。

作为包头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的铝产业逐步由生产单一冶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高纯铝、铝轮毂、铝合金挂车等下游深加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形成煤—电—铝—加较为完整的铝产业体系。包铝电解铝产品中77%以上实现了合金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加持助力下,包头装备制造业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依托一机、北重、北奔、北方股份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从冶炼、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精密加工、热处理、电气、液压、仪表制造到整机装配的产业链,涵盖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大门类、19小类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稀土之都,稀土产业转型的速度与质量,是包头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尺。在2012年被授予“稀土之都”之后的8年中,包头稀土产业经历了脱胎换骨式蜕变,稀土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将这座“稀土之都”更多地赋予了绿色创新之都的内涵。现已形成“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是我国最大的稀土原材料供应、功能材料生产加工和研发应用基地。稀土新材料已形成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粉、催化助剂和稀土合金五大重点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市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由2012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20年底的85%,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品占比由20%提高到超过50%,改变稀土产业“挖土卖土”粗放型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新动能在产业升级中勃发的同时,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并网装机容量由2012年的803.3万千瓦提高到2020年底的1672.99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集聚,阿特斯、晶澳、通威、弘元新材料等国内知名企业来包投资建设硅片、组件等项目,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正在形成。

新发展在创新驱动中蕴育。随着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升级,无人驾驶、智慧矿山、网络协同制造、车联网、机器人车间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包头工业正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一条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包头路径”在实践的打磨中愈加清晰。

在锻造高质量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包头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软件”。2020年四季度以来,全市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系列措施,对标国内城市营商服务最高标准,全力打造审批和备案最少、政务服务最好、审批和服务速度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为全市下一步的发展积蓄磅礴力量。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包头市始终将群众呼声作为风向标,顺民意、解民忧、增民享,从硬件建设到公共设施,从人居环境到道路交通,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留下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春风拂面,钢城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建成奥林匹克公园等多处大型公园绿地,建设路“百里绿道”2019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城市绿道重点宣传单位。如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08%,“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人们称为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新建改造119条道路,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55平方米,“五横八纵”的城市骨架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140余件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优良天数从2012年的187天增加到2020年的291天。

竭尽全力让贫困群众和全市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2020年11月份,包头市最后6户13人脱贫,预示着包头高质量脱贫攻坚“基础版”已经夯实,乡村振兴“升级版”全新开启。

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981元,是2012年的1.5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0元,是2012年的1.8倍。

面对严峻的养老服务形势,包头市不断健全完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506个,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初步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2021,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包头正跑步前行,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