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院士入滇,成果落地 绿色防控加速普洱茶产业有机化转型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21-02-09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云南是世界茶树重要发源地,全国乃至世界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普洱茶产区。

如何把茶做强、把质量做优,让茶山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普洱市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2日6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领衔的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成员,以及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当地通过引进和转化相关成果,加快普洱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全市茶园绿色化,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的做法。

“小处”入手,及时抗虫害茶企得实惠

张俊伟是云南普洱祖祥高山茶园的技术总监。去年开春,他在巡检茶园时,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虫子。起初只是零星发生,不料一周后,虫子羽化成蛾子,又很快在茶园产卵,实现世代更替。短短数月间,虫口发生面积多达数十亩。

“这是茶谷蛾,是我国江浙、福建等茶叶产地均未见过的害虫。它的幼虫取食量大,只要是绿色叶子,它都吃。而且这种虫子很‘狡猾’,它把两片叶子卷起来,啃食完后很快迁到其他叶子上,亩产减产达三分之二以上。”张俊伟告诉记者,由于有机茶园不可随意使用化学农药除虫祛害,而且面对新的害虫物种,认知上有诸多空白,着实让他心焦。

不止在思茅出现茶谷蛾,在数十公里外的墨江森茂茶叶公司,董事长张锦宏也面临一样苦恼。病害发生后,他们一面聘人抓虫,一面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和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报告。

“手工抓虫效率低成本高,而且虫卵没法弄干净。我们请落地在普洱的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的老师们出手,立刻引起他们的重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姜东华告诉记者,团队成员几次三番来到普洱,边研究边治虫,设计了一种茶谷蛾的捕捉装置,并对茶谷蛾性信息素进行研究,初步开发就一种性诱剂,并推出了一揽子生物治理方案。

他们把环境友好型的LED灯、茶园红黄双色诱虫板、遮草布等措施进一步用到了大大小小的茶园。这些实用的成果,有效杀灭了茶谷蛾等有害成虫,同时避免其天敌受伤;遮草布则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确保了茶叶品质。

此外,蔡晓明博士、周利博士、罗宗秀博士等人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手把手带企业技术人员和茶农开展茶叶农残检测、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出口茶叶技术贸易壁垒新型污染物蒽醌来源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有了院士团队助力,我们基本遏制住了茶谷蛾迁飞蔓延的势头,新技术也提升了茶的品质,确保有个好价格。”张锦宏说。

绿色成果转化提升有机茶品质

陈宗懋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开创了茶叶农药残留研究领域。

“研究探明茶叶中多项污染物的转移规律和来源,是我们的强项。”陈宗懋院士团队成员、联系普洱工作负责人周利博士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此前,陈宗懋院士提出,应注意茶叶生产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促进安全生产,主张全流程清洁化。

2017年8月,普洱市科技局引进陈宗懋院士在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围绕制约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瓶颈,重点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控制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

“近四年来,在陈宗懋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指导下,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积极关注普洱茶出口贸易遇到的技术壁垒和技术要求,力求将普洱市茶叶农残检测能力提升至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高标准检测倒逼茶叶种植、加工向绿色、有机发展,茶叶农残打包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0%覆盖国家标准要求,覆盖日本、欧盟标准数百项。”普洱市科技局局长白凤芝介绍说。

“由于有院士团队的成果落地,茶叶农残的检测周期比建站前缩短40%,检测成本下降30%。疫情防控期间,中心降低50%的检测费,支持了茶叶企业复工复产,累计减免检测费90余万元。科技成果切切实实转化为茶农和企业的效益。”姜东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心的科研创新水平也有了提升,所发明的两项检测新方法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借深入研究茶叶质量安全提升和害虫防控技术之机,院士团队还紧锣密鼓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红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等专题培训,培训茶农、茶企技术人员等500人次,辐射范围覆盖全市。

眼下,院士团队先进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得以集成示范推广,在墨江森茂茶叶露水茶厂基地,建起了300亩绿色防控基地;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建立了120亩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推广适用于当地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药使用,申请立项制定普洱市地方标准《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普洱市茶园实现绿色化生产和有机型转变、确保茶叶茶青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附件:

上一篇: 河南省科技厅聚焦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 借助智脑系统,山东港口从“单点智能”迈向“全局智慧”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院士入滇,成果落地 绿色防控加速普洱茶产业有机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1-02-09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云南是世界茶树重要发源地,全国乃至世界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普洱茶产区。

如何把茶做强、把质量做优,让茶山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普洱市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2日6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领衔的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成员,以及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当地通过引进和转化相关成果,加快普洱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全市茶园绿色化,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的做法。

“小处”入手,及时抗虫害茶企得实惠

张俊伟是云南普洱祖祥高山茶园的技术总监。去年开春,他在巡检茶园时,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虫子。起初只是零星发生,不料一周后,虫子羽化成蛾子,又很快在茶园产卵,实现世代更替。短短数月间,虫口发生面积多达数十亩。

“这是茶谷蛾,是我国江浙、福建等茶叶产地均未见过的害虫。它的幼虫取食量大,只要是绿色叶子,它都吃。而且这种虫子很‘狡猾’,它把两片叶子卷起来,啃食完后很快迁到其他叶子上,亩产减产达三分之二以上。”张俊伟告诉记者,由于有机茶园不可随意使用化学农药除虫祛害,而且面对新的害虫物种,认知上有诸多空白,着实让他心焦。

不止在思茅出现茶谷蛾,在数十公里外的墨江森茂茶叶公司,董事长张锦宏也面临一样苦恼。病害发生后,他们一面聘人抓虫,一面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和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报告。

“手工抓虫效率低成本高,而且虫卵没法弄干净。我们请落地在普洱的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的老师们出手,立刻引起他们的重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姜东华告诉记者,团队成员几次三番来到普洱,边研究边治虫,设计了一种茶谷蛾的捕捉装置,并对茶谷蛾性信息素进行研究,初步开发就一种性诱剂,并推出了一揽子生物治理方案。

他们把环境友好型的LED灯、茶园红黄双色诱虫板、遮草布等措施进一步用到了大大小小的茶园。这些实用的成果,有效杀灭了茶谷蛾等有害成虫,同时避免其天敌受伤;遮草布则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确保了茶叶品质。

此外,蔡晓明博士、周利博士、罗宗秀博士等人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手把手带企业技术人员和茶农开展茶叶农残检测、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出口茶叶技术贸易壁垒新型污染物蒽醌来源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有了院士团队助力,我们基本遏制住了茶谷蛾迁飞蔓延的势头,新技术也提升了茶的品质,确保有个好价格。”张锦宏说。

绿色成果转化提升有机茶品质

陈宗懋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开创了茶叶农药残留研究领域。

“研究探明茶叶中多项污染物的转移规律和来源,是我们的强项。”陈宗懋院士团队成员、联系普洱工作负责人周利博士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此前,陈宗懋院士提出,应注意茶叶生产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促进安全生产,主张全流程清洁化。

2017年8月,普洱市科技局引进陈宗懋院士在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围绕制约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瓶颈,重点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控制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

“近四年来,在陈宗懋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指导下,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积极关注普洱茶出口贸易遇到的技术壁垒和技术要求,力求将普洱市茶叶农残检测能力提升至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高标准检测倒逼茶叶种植、加工向绿色、有机发展,茶叶农残打包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0%覆盖国家标准要求,覆盖日本、欧盟标准数百项。”普洱市科技局局长白凤芝介绍说。

“由于有院士团队的成果落地,茶叶农残的检测周期比建站前缩短40%,检测成本下降30%。疫情防控期间,中心降低50%的检测费,支持了茶叶企业复工复产,累计减免检测费90余万元。科技成果切切实实转化为茶农和企业的效益。”姜东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心的科研创新水平也有了提升,所发明的两项检测新方法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借深入研究茶叶质量安全提升和害虫防控技术之机,院士团队还紧锣密鼓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红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等专题培训,培训茶农、茶企技术人员等500人次,辐射范围覆盖全市。

眼下,院士团队先进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得以集成示范推广,在墨江森茂茶叶露水茶厂基地,建起了300亩绿色防控基地;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建立了120亩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推广适用于当地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药使用,申请立项制定普洱市地方标准《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普洱市茶园实现绿色化生产和有机型转变、确保茶叶茶青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