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五大举措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
发布时间:2021-02-01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3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93%;形成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创新型产业集群表现亮眼。
记者1月29日从经开区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按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的创新生态、丰富的城市场景、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完整的政策促进体系”的思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引领,创新生态赋能
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做优高精尖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经开区的职责使命。经开区将坚持集群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稳住基本盘,促进发展盘,部署创新盘,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不断提升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能力,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芯”“网联车” “创新药”“智能造”,占领产业制高点。通过产业融合,更好发挥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和各领域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主导产业之间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经开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群体跃进。力争到“十四五”末,再建成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信创,以及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经开区将营造创新生态圈,推动创新主体同频共振,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实施“白菜心”工程,发布10项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实体化运行中关村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将“20+”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持续提升“10+”中试基地产业化服务能力,实施企业“科技副总”制度,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基金规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持之以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城市场景、人才服务让创新要素汇聚、碰撞
在经开区看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中,城市场景的打造和创新人才的聚集极为关键。
梁胜介绍,经开区致力于让城市成为创新的第一现场,大力推动城市场景应用。例如,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通过车网深度融合,实现车路协同,发挥网端作用,降低车端成本,促进汽车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同时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金融、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为了聚集国内外各类人才,为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积蓄智力资源,经开区大力支持高精尖企业为主的各类用人主体,努力做到“帮找人、帮育人、帮留人”的“三个帮”。帮找人方面,启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成立人才集团,通过“千人聚亦”活动、“科技副总计划”“青年创新人才实习生招募计划”等,吸引人才加入。帮育人方面,支持企业与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以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中心为载体,培养重点产业体系人才,帮留人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成多元住房供应体系、便捷的医疗服务,协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
梁胜说,经开区既是创新应用转化落地的第一现场,也是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安放心灵的家园,希望新产品、新技术和创新的人等各类创新要素都能在经开区汇聚、碰撞,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完整的政策体系是有力保障
2020年底,经开区企业北京凯因的盐酸可洛派韦纳入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成为唯一进入的国产1类丙肝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谈及这一药物的研发,北京凯因副总经理史继峰不无感慨地说,“经开区向企业提供研发投入增长奖励,而且从申请到兑现的时间周期很短,解了燃眉之急,对我们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更是莫大的鼓励。”
史继峰提到的研发投入增长奖励,是2020年推出的“控疫情稳增长十条”和“六稳六促十二条”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经开区已兑现各类资金超过20亿元。
梁胜介绍,经开区历来重视政策对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为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制定了“1+1+N”政策体系,已出台各类政策和细则23项。在资金支持方面,经开区将每年拿出超过100亿专项资金,通过引导基金、贷款贴息、房租补贴、奖励扶持、基金到期保值退出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在土地政策方面,经开区探索工业工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弹性出让,以工业用地先租后让、达产出让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实行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相关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混合出让模式等方式,盘活更多土地空间。在人才支持方面,出台“人才十条”,围绕“奖、扶、培、服、住、医、教、户、行、誉”十大要素,打造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在行政审批方面,通过告知承诺制、产业用地标准化、备查制改革等,实施极简化审批,大幅提升行政效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经开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5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全国首个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发射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诞生,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62件领跑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实现量质齐升。
梁胜说,“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重点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聚焦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推动“10+”中试基地建设。建设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白菜心工程,持续建设“20+”技术创新中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