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科技与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变流量为“留量”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21-01-07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数十个展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新馆开馆5年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9万场,受众152万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达200多万,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数字城市正在迅速构成,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场馆未来发展要与大数据、共享和高质量这三个关键紧密结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数字技术重构场馆的知识体系,即:教育在重构、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历史在重现。场馆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发展阶段。寻求科技与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学术科研方面创新与转型,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出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发展的一条新路。

现代技术赋能“历史重现”“藏品重生”

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不仅会收获一场视觉盛宴,还会产生多重思考。迁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狮群、长颈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内,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动态影像与经典手绘背景画动静结合,讲述了从旱季到雨季、从晨光到日暮、悲壮而温情的非洲原野。“增强现实”技术使得观众在展区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可使用智能手机观赏到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其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个极端环境在博物馆内同一个空间里展现,秦岭一带不同海拔分布的动物在对应高低的树杈上活灵活现……

对于博物馆的“精心布局”王小明如数家珍,他介绍,馆内的布局策划前后花费了约8年时间,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沉浸式的体验是博物馆不断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将不同时空的物种系统化地展现在同一区域内会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比较,比较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促进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体现。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每一寸空间都应该是质疑的空间。”鲨鱼称霸海洋4亿年,如今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像娃娃啼哭而得名,你知道它的真名嘛?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诸如此类的小问题随处可见。博物馆并非枯燥无趣地向参观者输送知识,这样的留白与疑问给观众带去了思考的空间。

“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科学和艺术应该在博物馆内发起联动,所有的布局和策划都基于精巧的构思,这不仅是每一个博物馆原创性概念和模式的独特彰显,也会给予观众不同维度的思考。”王小明说。

融合跨界 构建科普教育集群

并非局限于博物馆的空间之内,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利用游戏、影片、科普大讲坛等模式架起了知识资源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致力于将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间和受众群体聚合起来,既变“流量”为“留量”,也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和波克城市联合研发出了科普游戏——“拼图寻鸟之旅”。这款游戏选取了21个国家的鸟类摄影作品,采用了数字文化创意制作,以拼图、知识竞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将鸟类科普知识进行游戏化呈现,将趣味性和鸟类科普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的科普新媒体产品“指尖博物馆MuseuM”让观众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多个平台找到它,同步开启“云逛博物馆”。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与SMG联合制作的科普影片也在持续输出中,并在“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王小明表示,影片和游戏的存在之义在于打破学习的特定时空场景,推翻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壁垒,传递终身学习的理念。

除了科普游戏和作品的传递,为促进各地博物馆资源的交流,盘活长三角的科普资源,2018年,苏浙沪皖八家科普场馆发起并成立了“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王小明表示,这个联盟意味着人力资源与专家资源的共享,系统性的科普资源集成也会给观众带去更丰富的知识传播。与此同时,上海优质科普资源也在逐步辐射西部地区。2020年10月,上海科技馆联合西藏自然博物馆、新疆科技馆共同举办了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系列暨沪藏疆首场联播讲座,又一次成功地将科普讲座向西部地区输送,为提升西藏、新疆两地青少年科学素养作出了贡献。

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公益性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而博物馆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际,博物馆同样不能落后。未来,在博物馆内,要依托AI、数字化等技术努力让“历史重现”“藏品重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精巧的布局中获取新知,开启思考;在博物馆外,则需要“掀开博物馆的屋顶”,重构固有的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知识传播更加公平,这与近日公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构”不谋而合。


附件:

上一篇: 智慧城市建设下 成都高新区搭建新基建供应链平台

下一篇: 汇聚创新力量 这个双创示范中心平台“共享”成果显著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技与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变流量为“留量”

发布时间:2021-01-07 00:00  来源: 科技日报

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数十个展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新馆开馆5年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9万场,受众152万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达200多万,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数字城市正在迅速构成,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场馆未来发展要与大数据、共享和高质量这三个关键紧密结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数字技术重构场馆的知识体系,即:教育在重构、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历史在重现。场馆要以新理念、新措施、新突破、新成效,迎接新发展阶段。寻求科技与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学术科研方面创新与转型,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出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发展的一条新路。

现代技术赋能“历史重现”“藏品重生”

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不仅会收获一场视觉盛宴,还会产生多重思考。迁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狮群、长颈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内,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动态影像与经典手绘背景画动静结合,讲述了从旱季到雨季、从晨光到日暮、悲壮而温情的非洲原野。“增强现实”技术使得观众在展区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可使用智能手机观赏到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其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三个极端环境在博物馆内同一个空间里展现,秦岭一带不同海拔分布的动物在对应高低的树杈上活灵活现……

对于博物馆的“精心布局”王小明如数家珍,他介绍,馆内的布局策划前后花费了约8年时间,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沉浸式的体验是博物馆不断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将不同时空的物种系统化地展现在同一区域内会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比较,比较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促进解决问题,这是教育流程的具象化体现。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每一寸空间都应该是质疑的空间。”鲨鱼称霸海洋4亿年,如今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像娃娃啼哭而得名,你知道它的真名嘛?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诸如此类的小问题随处可见。博物馆并非枯燥无趣地向参观者输送知识,这样的留白与疑问给观众带去了思考的空间。

“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科学和艺术应该在博物馆内发起联动,所有的布局和策划都基于精巧的构思,这不仅是每一个博物馆原创性概念和模式的独特彰显,也会给予观众不同维度的思考。”王小明说。

融合跨界 构建科普教育集群

并非局限于博物馆的空间之内,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利用游戏、影片、科普大讲坛等模式架起了知识资源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致力于将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间和受众群体聚合起来,既变“流量”为“留量”,也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据悉,上海自然博物馆和波克城市联合研发出了科普游戏——“拼图寻鸟之旅”。这款游戏选取了21个国家的鸟类摄影作品,采用了数字文化创意制作,以拼图、知识竞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将鸟类科普知识进行游戏化呈现,将趣味性和鸟类科普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的科普新媒体产品“指尖博物馆MuseuM”让观众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多个平台找到它,同步开启“云逛博物馆”。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与SMG联合制作的科普影片也在持续输出中,并在“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王小明表示,影片和游戏的存在之义在于打破学习的特定时空场景,推翻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壁垒,传递终身学习的理念。

除了科普游戏和作品的传递,为促进各地博物馆资源的交流,盘活长三角的科普资源,2018年,苏浙沪皖八家科普场馆发起并成立了“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王小明表示,这个联盟意味着人力资源与专家资源的共享,系统性的科普资源集成也会给观众带去更丰富的知识传播。与此同时,上海优质科普资源也在逐步辐射西部地区。2020年10月,上海科技馆联合西藏自然博物馆、新疆科技馆共同举办了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系列暨沪藏疆首场联播讲座,又一次成功地将科普讲座向西部地区输送,为提升西藏、新疆两地青少年科学素养作出了贡献。

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公益性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而博物馆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际,博物馆同样不能落后。未来,在博物馆内,要依托AI、数字化等技术努力让“历史重现”“藏品重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精巧的布局中获取新知,开启思考;在博物馆外,则需要“掀开博物馆的屋顶”,重构固有的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知识传播更加公平,这与近日公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构”不谋而合。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