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富民”!北京密云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发布时间:2020-11-3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古北水镇、玫瑰情园、雾灵山、司马台长城……说道北京密云区,到访过的人们脑海中会浮现云峰翠谷、田园花溪的诗意画境。近年来,密云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红线面积居北京市首位,生态环境保护年均投入接近30亿元,占GDP比例近9%。截至2019年底,密云区PM2.5累计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排名北京第一;密云水库是首都最重要的水源地,蓄水量创世纪新高达到26.8亿立方米;其水质及主要入境、入库河流水质均符合Ⅱ类水质目标要求。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将密云区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那么,密云是如何深入实践“两山”理论,高质量绿色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保水,把生态环境保护当头等大事
“密云水库是首都北京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密云肩负保障首都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而密云人在觉悟意识上持高站位保护密云水库这盆水的水质,把生态环境保护当头等大事,保障北京的饮用水安全,在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采用高标准的保水机制及模式,稳步提升生态涵养能力。”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兰天说。
据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天杰介绍,“自2014年起,密云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全面实施退耕、禁养、“库中岛清理”、矿山企业全停产等一系列水源保护工作。然而,村民识大局明事理,放弃自己小家利益,毫无怨言。”紧邻密云水库东岸的太师屯镇后八家庄村,到2015年实现退耕4800亩,养殖户全部退出牲畜养殖,人均耕地由8.6亩减至0.1亩。
密云区长期坚持“保水第一责任”。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宇兴评介绍,从“局域保水”到“全域保水”,密云区探索创新以水库为核心的面源污染控制体系、点线结合的溯源治污体系、全覆盖节点监控网络体系、立体化应急预警防控体系“四位一体”大型水源地综合保护治理体系。
为进一步保障保水执法时效性,实现全民保水,密云区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和水库上游潮河,白河河道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组建2150人的保水网格员队伍,实现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上游主要河道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网格化管护。
富民,以优质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北京饮用水源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密云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农民收入的减少,以至于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三年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密云区以科技兴农,开拓特色产业。
只见在冯家峪镇悬崖上,错落有致悬挂约600个蜂箱,成千上万的小蜜蜂从里面飞来飞去辛勤劳作。“这是全国最大的崖壁蜂场,为的是保护濒危中华蜂。它专采零星蜜源,蜂蜜很好吃,当年乾隆曾御封这种原生态蜂蜜为‘琥珀蜜’。而其对零星花卉植物授粉,对我国森林物种延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饲养这种蜜蜂需要传承,要是我干不动了,就让儿子也来养蜂!”现逾80岁有丰厚养蜂经验的南台子村吴大爷笑言。
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小力介绍,密云区拥有野生蜜粉源植物上千种,充足的蜜粉源植物资源为蜂产业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由此,密云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特色蜂产业发展,打造“蜂盛蜜匀”品牌。
据介绍,多年来,密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科技支撑,引进培育像极星农业等生态友好、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建立北京首个世界领先水平现代化设施的农业园区,实现荷兰温室园艺技术在国内成功落地,所生产的小番茄、大番茄和水培生菜产量均达国内领先水平,生产效率是传统设施农业产量的五六倍,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此外,基于优质的生态涵养资源,密云区将休闲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利用5年时间在全区打造10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改造100个精品乡村酒店,提升1000个精品民俗院落,探索实践“生态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