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海外冷链食品输入新冠病毒 重庆打造“渝溯源”平台可精准追溯
发布时间:2020-11-2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疫情仍在肆虐,近期,国内多个地市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和相关环境中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如何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防范工作?11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了本市第77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重庆已开发建设了“渝溯源”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可实现“全链条”信息追溯管理。
冬季疫情或零星散发重庆严格排查重点区域、对象
“专家研判认为我国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畔表示,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的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一是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二是国家疾控中心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活病毒,证实了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性,境外污染冷链食品输入导致本地感染的风险增大。
重庆对重庆口岸入境人员、进口冷链以及车站、码头、机场等地进行重点排查和把关。同时坚持“人物同防”,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预防性消毒,加大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环境、食品及外包装的定期核酸检测,把境外输入的风险降至最低。持续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做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保障普通人群“愿检尽检”。
打造“渝溯源”平台全产业链追溯进口冷链食品
重庆为了做好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科学、精准追溯和监管,九月以来开发建设了“渝溯源”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介绍,这个平台按照“企业申报、首站赋码、一码流通、环节倒查、全程追溯”的模式,由进口冷链食品入渝首站企业在追溯平台录入食品品名、生产企业、批次、购进数量、检验检疫信息等关键数据后,平台赋予“渝溯源”源码,在后续流通环节各节点扫码后在平台内录入购销信息,并层层依次叠加至源码上,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从海关入关、贮存分销、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到消费者“全链条”信息追溯管理。
据了解,平台已在渝北、大渡口等8个区县试点运行。现在已经有185家相关企业在平台上注册,记录了流入重庆市进口冷链水产品、畜禽肉302笔,共73个品种、3186.36吨,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这个追溯平台将在重庆市范围内的广泛使用。
同时,重庆还围绕进口冷链食品,重点全面排查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经营场所,冷链食品加工企业集中交易市场,冷藏冷冻仓库,商场超市和餐饮服务单位以及冷链物流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对冷链食品环境、从业人员实施全覆盖检测,对冷链食品做到批批全检。据了解,开展排查以来,检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12711人次、食品及食品包装样本17449个、环境样本8686个,结果均为阴性。
此外,还以“智慧监管”为抓手,严格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好进销查验和进销货记录,加大对冷链食品经营者的检查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购进、销售无合法来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违法行为。
建议市民戴“一次性手套”挑选冷冻冰鲜食品
对于市民,重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流行病学专家宿昆提醒,疫情防护建议从自我做起,提高健康素养,做好个人防护,远离传染病。自身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和健康习惯,市民出门要常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在医院等特定场所,去超市、电影院等相对封闭场所,或者在通风不良的场所无法与他人保持一米距离时,均需要戴口罩。
宿昆提醒市民选购冷冻冰鲜食品时,建议使用一次性手套或塑料袋套手进行挑选,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全程不要用手去碰触口、鼻、眼等部位,直到彻底把双手清洗和消毒干净。而在加工冷冻冰鲜食品时,应做到生熟分开。加工所用的容器、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不要混用,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
此外,他还强调,有基础性疾病者、儿童、孕妇、老年人式易感染和重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而一旦生病,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避免带病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