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影响下突围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应精准着力
发布时间:2020-11-16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11月12日-14日,以“洞见未来·融创乡村”为主题的“2020全球乡村产业生态大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大会期间,《2020中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报告》《中国乡村产业生态全景报告》等报告相继发布。国内外涉农产、学、研、金等领域的资深入士就此交流分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最新观点,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
“当前,重要的是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刁新育表示,要通过延伸链条、跨界重组、集聚要素、培育主体、创业创新五个着力点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激活资源要素 打通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乡村产业生态全景报告》显示,受多种原因及疫情叠加影响,2020年1-7月,全国种植业、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8.6%和24.5%,社会投资乡村产业的信心和预期降温值得高度重视。
“近年来,各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不断探索好的做法,取得一定效果,但现实中仍存在用地难、人才缺、现代要素结合不够等问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需打通城乡二元结构,促 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相互融通。
该报告显示,我国乡村产业小、散、弱特征依旧明显,发展质量不高。比如,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
与会专家指出,与现代生产要素结合不够,是乡村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步伐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要求严格,农业项目地上作物、设施往往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在响应政府金融支农政策上缺乏积极性,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太少。
“调研时,各地对现代物流卡脖子、冷链配套设施不足问题反映强烈。这不仅严重制约生鲜农产品的远距离运输,更增加了产品损耗,如福建省果蔬产地损耗率超过30%。”报告课题组专家表示,此外,在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已被提上日程。
借鉴成功范例 加快形成创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作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立足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实行“大进大出”的产业战略,通过建立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目前荷兰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超过80%。
实际上,无论是日本的 “六次产业化”、加拿大的“农村协作伙伴计划”,乃至我国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均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
“总结梳理国际经验和国内做法,我们越发认识到,加快形成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格局的重要性。”张红宇认为,就是靠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具体而言,包括拓宽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形成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等业态“百花齐放”的状态;面向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现代特色产业园,创建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等。
以嘉兴市为例,当地搭建高能级的园区平台,在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了一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未来5年,园区总投资将超过150亿元,预期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达到100亿元。
张红宇补充道,技术创新而言,应重点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加强农产品柔性加工、区块链+农业、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基础研究和攻关,形成一系列数字农业战略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
与此同时,顺应全球农业一体化趋势,我国在乡村产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正驶上“快车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爵士在视频致辞表示,联盟计划在中国建立微生物组研究所,致力于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整个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粮食生产。
“中国的进步也将使国际社会受益。”理查德·约翰·罗伯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