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六十万亩茶园隐藏着科技密码 ——来自贵州湄潭的乡村振兴样本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20-10-30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贵州省湄潭县,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这里土壤肥沃,生态优良,自古便是出产好茶的地方。近年来,湄潭县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2019年,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726元。青山绿水间的生态茶乡,让城里人羡慕不已。也因此,在当地,“到湄潭当一个幸福的农民”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

产业之兴背后,科技密码隐约可见。

穷山沟因茶而兴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这首民谣,说得正是过去的核桃坝村。

一个曾经的穷山沟,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靠的正是茶叶。

湄潭种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20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江大学就先后迁至湄潭,使这里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

1981年,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叶。十多年间,在他的带动下,核桃坝村做到了“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到1996年,核桃坝茶叶面积过万亩,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2019年核桃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200多户村民在湄潭县城买了商品房。

如果没有茶,就没有核桃坝的今天。在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罗贵林看来,核桃坝因茶而兴、因茶而富。

继核桃坝之后,湄潭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湄潭大力实施以茶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战略,被确定为贵州省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

茶叶成了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一壁青山迎窗开,湖光山色入画来。眼下,尽管是深秋,但站在核桃坝村的高处,目之所及仍满目葱茏,层层叠叠的茶山,宛若碧波起伏,蔚为壮观。

青山与茶园相拥,民居与湖水辉映,美得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如今,依靠茶产业,核桃坝村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始向城里人“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截至目前,湄潭县发展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产量7.25万吨,综合产值139.45亿元;以茶叶加工为主的湄潭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28亿元,实现6300余人就业;茶叶加工企业达566家,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

近年来,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2019年,湄潭县接待游客62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61亿元。云贵山茶庄、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等成为热门景点,一个完整的茶产业布局正在形成。

科技托起产业梦

在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文盛随手打开茶园视频监控系统,茶园里的茶叶长势、行间杂草,甚至空气指数、温度、湿度等指标,都一清二楚。“借助科技手段管理茶园,省时省力。”

也正是靠着物联网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自动防控,越来越多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茶园管护和茶叶生产,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表示,到目前为止,湄潭县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受聘为湄潭县经济发展顾问,定期到当地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为提升湄潭县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湄潭县还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科所等单位的合作,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茶叶高产栽培、清洁化生产等技术研发。大批的科技特派员被派到企业和田间地头,为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茶树绿色防控、无人机统防统治……科技的助力,让湄潭县的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生动的写照,“湄潭翠芽”“遵义红”等茶叶品牌声名鹊起,一棵棵茶树变成了“摇钱树”“幸福树”。


附件:

上一篇: 湖南与宁夏“结对” 共促科技区域合作

下一篇: 为未来研发团队培养“好苗子” ——广东吸纳3000余名应届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六十万亩茶园隐藏着科技密码 ——来自贵州湄潭的乡村振兴样本

发布时间:2020-10-3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贵州省湄潭县,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这里土壤肥沃,生态优良,自古便是出产好茶的地方。近年来,湄潭县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2019年,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726元。青山绿水间的生态茶乡,让城里人羡慕不已。也因此,在当地,“到湄潭当一个幸福的农民”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

产业之兴背后,科技密码隐约可见。

穷山沟因茶而兴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这首民谣,说得正是过去的核桃坝村。

一个曾经的穷山沟,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靠的正是茶叶。

湄潭种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20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江大学就先后迁至湄潭,使这里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

1981年,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叶。十多年间,在他的带动下,核桃坝村做到了“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到1996年,核桃坝茶叶面积过万亩,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2019年核桃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200多户村民在湄潭县城买了商品房。

如果没有茶,就没有核桃坝的今天。在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罗贵林看来,核桃坝因茶而兴、因茶而富。

继核桃坝之后,湄潭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湄潭大力实施以茶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战略,被确定为贵州省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

茶叶成了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一壁青山迎窗开,湖光山色入画来。眼下,尽管是深秋,但站在核桃坝村的高处,目之所及仍满目葱茏,层层叠叠的茶山,宛若碧波起伏,蔚为壮观。

青山与茶园相拥,民居与湖水辉映,美得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如今,依靠茶产业,核桃坝村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始向城里人“出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截至目前,湄潭县发展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产量7.25万吨,综合产值139.45亿元;以茶叶加工为主的湄潭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28亿元,实现6300余人就业;茶叶加工企业达566家,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

近年来,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2019年,湄潭县接待游客62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61亿元。云贵山茶庄、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等成为热门景点,一个完整的茶产业布局正在形成。

科技托起产业梦

在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文盛随手打开茶园视频监控系统,茶园里的茶叶长势、行间杂草,甚至空气指数、温度、湿度等指标,都一清二楚。“借助科技手段管理茶园,省时省力。”

也正是靠着物联网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自动防控,越来越多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对茶园管护和茶叶生产,进行智能化的管理。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表示,到目前为止,湄潭县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受聘为湄潭县经济发展顾问,定期到当地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为提升湄潭县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湄潭县还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茶科所等单位的合作,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茶叶高产栽培、清洁化生产等技术研发。大批的科技特派员被派到企业和田间地头,为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茶树绿色防控、无人机统防统治……科技的助力,让湄潭县的茶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生动的写照,“湄潭翠芽”“遵义红”等茶叶品牌声名鹊起,一棵棵茶树变成了“摇钱树”“幸福树”。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