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青助力青海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9 00:00 来源:科技部
2014年7月,科技部在西宁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技援青工作座谈会,提出了“6+ (6个对口支援省市+6个援青合作省)科技援青大思路,统筹推动科技援青工作。在科技部的牵头组织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相关援青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积极响应,不断加大支援力度,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青海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科技资源不断向青海集聚。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家支持、对口支援和促进技术转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科技援青机制,形成了“5+6+ (5指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青海省,6指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个对口支援省市,8指广东、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四川、山西、重庆8个科技援青合作省份)的科技援青新模式,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在青转移转化、先进实用技术在青推广示范应用。截止到目前,各科技援青省(市)和青海省科技厅共立项支持援青合作项目61项,资助经费3217万元,项目涉及农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态保护、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及创新平台、信息化服务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明确指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根据总书记“三个最大”要求,援受双方围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适用于青海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模式,持续稳步推进和有力支撑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同推动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先后建立。中国工程院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了“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和“三江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重大战略咨询项目。青海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副组长单位,全面参与10大任务的10个专题。
青海省科技厅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科技援青专项,支持青海相关单位与援青省市联合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有效助推了青海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部统筹相关资源,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支持青海建设创新型省份。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部积极推动科技数据灾备中心落户青海,与青海省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青海建成藏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建成“柴达木盐湖化工特色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创新服务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青海盐湖产业发展需要,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提升了我国盐湖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各援青省市积极探索尝试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同青海科技合作的新途径,不断拓展合作内容,重点围绕涉及民生发展的科技项目稳步推进科技援青工作,加快青海民生改善。各相关援青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围绕青海基层创新能力提升、特色农牧业发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向各市州推广了一批先进农作物、果蔬和中藏药品种、建立了10余个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组织了100余名专博士服务青海、为青海省举办先进实用技术培训10余期,有效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广大农村牧区的传播,加快了全省涉藏地区民生的改善。
总结科技援青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中央治藏方略统一部署,扎实做好谋划和落实;二是始终坚持科技特色,强化顶层设计,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提升青海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与青海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大方向结合起来,精心谋划协调沟通,因地制宜推进差异化创新发展;三是始终坚持科技援青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实践,通过东西合作,从对口支援到多方合作、互惠互利,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引进东部先进理念、经验、资源;四是始终坚持激发人的创造力,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援青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创新资源向青海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