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高产低质,看江苏将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发布时间:2020-10-12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眼下,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收割之时。那么,作为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江苏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如何,又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全省优质稻米尤其是优质食味稻米生产快速发展,把“苏米”公共区域品牌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
10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在江苏省海安市召开的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计划试点项目——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启动会上说:“江苏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300万亩,居全国第六,总产390亿斤左右,居全国第四或第五,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2011年以来,全省水稻单产不断取得新突破,亩产连年稳定在550公斤以上,2019年达598.1公斤,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第一,成为支撑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保障。”
但在张洪程看来,近年来,尽管江苏通过品种选育和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等,3300万亩水稻持续实现高产稳定,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特别是优质稻米尤其是优质食味稻米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产量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品质也有明显改善,并在鱼米之乡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不少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是,对照我国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仍存在优质品种特别是高端优质品种偏少、现代规模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不配套、叫得响的稻米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与稻农收益偏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水稻产业高产优质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吹响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张洪程认为,确保粮食高产优质,也是促进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致使水稻生产出现高产低质,主要是由于水稻产业技术推广链脱节、产业链整体质量还不高,农机与农艺结合不紧密,各个环节与层面发展仍不平衡等因素造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调研员稽召勋介绍,2018年,江苏就突出问题导向,将优质稻米产业列为“全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八大千亿级农业特色产业之首,提出到2022年全省优质稻米产业总值要达到千亿元,吹响了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张洪程告诉记者,今年,围绕把“苏米”公共区域品牌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牵头承担了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计划试点项目——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并成立了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相关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参与的江苏省优质水稻创新联盟,重点通过协同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推动重大技术落地应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稻米产业发展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联盟成立后,将围绕水稻产业科技创新,依托国家与省内水稻产业链的创新科技平台,着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推广单位与相关企业众多的优势,凝聚多学科科技专家力量,组建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与产业技术体系队伍,包括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与技术创新团队等。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发展优质稻米已有着良好的基础。从2019年始,扬州大学联合科研团队已将“十三五”筛选出的中高端优质水稻品种与创建的优质绿色丰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方案的形式,在全省40个水稻主产县(市、区)以及省农垦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推广,在较大面积上获得了提质增效的效果。其中,在溧阳、昆山、广陵、海安、姜堰、东台、兴化、盐都、射阳、泗洪、省农垦系统等地的技术集成推广已紧密地与品牌打造相结合,产生了显著的推进作用,尤其对溧阳牌、海安牌、兴化牌、苏垦牌大米的推进作用明显。
特别是扬州大学联合科研团队更是掌握了一批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关键技术,不但能够筛选适合本省不同生态区的中高端优质稻米指标、方法与筛选推荐适用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还形成为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其区域化集成应用体系,以及水稻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等最新技术成果。
建立示范基地,引领与支撑当地稻米产业发展
相关项目组专家介绍,在推进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上,今年,将从全省稻米产业链的角度,在苏北、苏中、苏南三大产区分别建立中高端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与稻米品牌相匹配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引进与采纳国内外特别是本省的先进适用技术,按照木桶补短板理论与关键点突破再提升规律进行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以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关键技术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加以规模化推广,从而有效助推全省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分别加快建立江苏(泗洪)现代农业(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江苏(射阳)现代农业(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江苏(海安)现代农业(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兴化推广示范基地、江苏(溧阳)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基地、江苏(江苏农垦黄海农场)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基地等6个协同创新基地。
这些基地,将整合涉及稻米产业链的科技专家和项目资源,搭建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及相关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协同集成创新、全力推广的工作平台,在本省不同主产区建设中高端优质水稻产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集中示范水稻中高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示范区域化产业集成技术模式,引领与支撑当地稻米产业发展。
江苏将紧扣“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实施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为抓手,通过需求关联和利益有效联结机制,构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水稻产业专家或技术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水稻产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推动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相关企业等的相互高效协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苏米”产业技术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快速推广应用,以“院校协同、院校和推广单位协同、农科教和新型农业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开发推广链,提高推广效率与效益。
“我们集成推广产业链技术分中端与高端稻米技术两大套。中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应用后亩产稻谷550-650公斤,每斤稻谷增价0.05-0.1元,亩增效30-60元,亩节肥节药节工80元,亩增收100元以上;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应用后亩产稻谷500-550公斤,每斤稻谷增价0.2-0.3元或更高,亩增效100-160元,亩节肥节药节工50-80元,亩增收150-240元。在显著提升稻米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均可收到显著的生态、社会效益。”张洪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