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总机关”提速“总源头” 四川出台加强基础研究“21条”
发布时间:2020-09-3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首次启动建设四川省实验室、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建立快速立项机制、扩大高校科研领域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权、支持在川高校院所与国(境)外高校共建国际联合研发中心……9月29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了解到,四川已出台近10年来“最大力度”“最大规模”的21条新政,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由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中,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育、深化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改革、提升基础研究主体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5个方面,提出了2项总体要求、14条重点措施和5条支撑举措。
其中明确,到2025年将基本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6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50个,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培一批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取得一批重大原创研究成果,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学科。
《意见》首次明确将启动建设“四川省实验室”。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四川省实验室”在建设中,将立足四川科研优势和资源,按照“先批后建、加快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兴建一个”,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近期“四川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将印发实施。而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意见》还称,加快建设极深地下实验室、子午工程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空间和天文、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能源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四川落地;加快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四级实验室,布局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引进培育一批顶尖基础研究人才,《意见》还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青年人才梯次自主体系。其中明确,将深化省校(院、企)战略合作,鼓励采取特聘岗位、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高校院所在科研领域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项目经费等方面自主权。
在深化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改革方面,《意见》称,将完善自由探索和需求牵引相结合的机制,对非共识项目设立“全时段”立项通道,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建立快速立项。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在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并试点科研项目自主研究;通过优化省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等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