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陆腹地”到“科技窗口” 四川绵阳从“三线腹地”成科技名片
发布时间:2020-09-1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在绵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中,提出绵阳要借势借力,深入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立“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而早前召开的解读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就提出绵阳科技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共同打造“创新金三角”。
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今年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0周年,20年来,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是省会的西部内陆城市,从“三线腹地”成长为中国的一张科技名片,绵阳如何在对外开放融通中实现自身发展?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搭平台拓展国内外“朋友圈”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绵阳接连捧回两块“国字号”牌匾:中国(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绵阳综合保税区,标志着绵阳对外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效。
走进绵阳跨境电商产业园,随着近年来绵阳电商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质效稳步提升,这里已聚集着近百家相关企业,成为绵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我们不仅引入国外的高端芯片和先进技术,也致力推广‘绵阳造’产品到海外。”作为分销电子元器件的电商,位于产业园内的四川有芯电子有限公司目光很长远,目前公司合作供应商已超过5000家。
绵阳综合保税区是在原绵阳出口加工区基础上整合优化而来。“绵阳综合保税区获批,将对绵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开放平台支撑。”绵阳海关有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平台功能的拓展,更有利于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培育和提升绵阳国际竞争新优势。
上述两大平台构筑起绵阳对外开放的坚实载体,而国际科技博览会则是绵阳开放合作的重要展示窗口,对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通过科博会,四川和绵阳以全局思维和国际视野,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自创办以来,吸引60余个国家和地区、650余家企业和单位参展参会,累计签约产业投资、成果交易等项目3066个、金额6454.08亿元。
引人才每年6000万专项资金
人才聚,则事业兴。对人才敞开怀抱,是加快科技城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绵阳不断创新人才开放模式,聚焦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服务等关键环节,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搭建共建共享的人才发展平台、提升贴心暖心的人才服务水平。
绵阳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相继出台“1+12”人才新政,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引人才、“绵州育才计划”育人才、“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用人才,每年拿出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配置绵阳人才公寓,发放“绵州英才卡”,逐步形成具有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随着人才发展专项资助资金陆续到位,公司员工学历层次、研发人员数量翻倍,专利数量、科技成果不断攀升。”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四川奇石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着人才政策红利,创始人汤世友说,近3年公司获得人才发展专项资助资金230万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6亿元。
人才办数据显示,近7年绵阳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近3.5亿元,资助引进领军人才397名、创新创业团队467个,受资助企业实现利润52.82亿元。
招项目精准专业化打造产业集群
这几年,只要提起绵阳的重大项目,首先想到的就是“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这是迄今为止绵阳投资额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京东方的入驻为绵阳发展注入无限动力。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年来,绵阳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紧盯“686”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通过招龙头、抓配套、健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举例,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长虹集团、九洲集团,到京东方、惠科、新加坡拓谱,再到法国液化空气、诚帆科技等近20个配套项目,绵阳正加快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实现成链、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瞄准产业链招商,以龙头项目为引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到绵阳投资兴业。”绵阳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2015年以来,绵阳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60多个,促进了科技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