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点亮科技之光,传承科学精神——“2018·科技盛典”在京举行

来源:北京科技协作中心 发布日期:2019-01-16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12月28日,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下,由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8·科技盛典”(第六届)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北京科技领域发展变迁”为主线,以“弘扬勇于创新、默默奉献的科学精神”为主题,推出一批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精英团队,在全社会营造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首都“正能量”。“2018·科技盛典”经过征集、初选、精选等环节评选出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巨大贡献的10位科技人物和1个创新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同志及相关领导对盛典人物及团队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

2018科技盛典活动现场

活动通过“大国重器”、“梦想之城”、“未来生活”、“薪火相传”四个篇章,分别讲述了科技工作者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背后故事以及他们获得的成就,展现了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共同点亮科技之光,让科学精神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大国重器”篇:航天精神舍小家为“大家”

人类自古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和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传说和梦想。我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年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云气象卫星、东方红通信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等。每一项航天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几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航天精神,正是他们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舍弃陪伴家人的时光,勇于攀登,无私奉献,才让中国人有了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

岑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型号总指挥。带领团队成功研制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有效提高卫星送达准确率、火箭载荷能力和发射场工作效率,使长三角系列火箭实现高密度、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三高”发射,刷新全年发射任务纪录,保障北斗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

张庆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总设计师/总指挥。承担并完成了包括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20余颗卫星遥感系统研制、研究和技术攻关,以及我国神舟图像和话音实时压缩与传输、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高速通信技术试验,在空间信息获取和信息传输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梦想之城”篇:奉献精神为人民构建宜居环境

改革开放,承载了中国人的梦想,在时代变迁的百舸争流中,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奋斗,我国的城市发展由“旧城时代”走向“高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在为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辛苦付出、默默奉献,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作为总负责人承担雄安新区规划项目,塑造了具有中华风范以及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城市建设;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推动生态城市由概念变为现实;完成了《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形势判断和未来趋势展望》和《“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等。

朱忠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设计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包括具有主动变位功能的高精度索网结构、设计适应山区复杂地形的巨型支撑结构;复杂大跨结构工程创新与实践,包括在国家体育馆建成的世界最大双向张弦结构等;复杂大空旷建筑隔震体系的工程研究与实践,包括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大厅等。

邱宇峰,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组织电力系统电力电子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负责自主研制世界首套500kV、750KV可控并联电抗器、静止无功补偿器、串联电容补偿装等设备,解决交流输电系统领域的若干世界难题,整体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直流输电技术装备进步,自主研制特高压/超大容量直流换流阀、高压直流断路器等设备,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直流输电设备自主设计和研发作出贡献。

“未来生活”篇:钻研精神给不同领域带来全新发展

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都是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的研究成果,他们不断探索、钻研,使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给不同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

郝新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开创性研发生物基锦纶56纤维核心技术,实现该品种从原料到成品技术的突破,建成国内第一条万吨级锦纶短纤生产线,用于作战防护服和军用被装;创新研发汉麻纤维加工新工艺及成套设备,在全球率先突破汉麻纤维精细化生产难题,使我国汉麻纤维加工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杂交小麦中心主任。创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使北京杂交小麦团队成为国际该领域的领跑者,实现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推动北京杂交小麦走向“一带一路”高产区和中产区国家;小麦DNA指纹技术体系创建,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小麦品种真实性、种子纯度、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使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利用DNA指纹技术同时检测小麦品种种子纯度、真实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实验室。

陈薇,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研发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研究零突破;证实人干扰素ω可抑制SARS病毒繁殖并破解其产业化难题,研制成功国际首个高表达、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重组人干扰素ω,在非典及后续突发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炭疽疫苗,成为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薪火相传”篇:无畏精神代代不熄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以专业至诚的饱满热情,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克难,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完工都承载了科技工作者严谨无畏的科研态度和鞠躬尽瘁的科学精神。无论是经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意气风发的新生代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无畏创新,为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添上出彩的篇章。这种精神已化作我国科技工作的内核,一代又一代在科技工作者手中传递。

杨裕生,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导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技术研究近30年,取得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成就。包括提出原子弹、氢弹的多种装料燃耗测定原理,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难题;指导完成各种爆炸产物的高灵敏度高标确度分析方法研究等。

印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旷视科技是全球最早一批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人脸识别规模化商用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拥有全球最大人脸识别开放平台FACE++。在成立七年时间里,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多次击败谷歌、脸书、微软等巨头,揽获18项世界技术评测第一,在国内外拥有700多件专利,代表行业领先技术提供方参与19项人工智能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2018·科技盛典”得到了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军事科学院、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市妇联、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相关单位领导、历届首都科技盛典人物、部分中央在京科研机构的负责同志等500余人出席活动并祝贺。


附件:

上一篇: 30位青年才俊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下一篇: 黑龙江省281个项目获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点亮科技之光,传承科学精神——“2018·科技盛典”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1-16 00:00  来源:北京科技协作中心

12月28日,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下,由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8·科技盛典”(第六届)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北京科技领域发展变迁”为主线,以“弘扬勇于创新、默默奉献的科学精神”为主题,推出一批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精英团队,在全社会营造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首都“正能量”。“2018·科技盛典”经过征集、初选、精选等环节评选出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巨大贡献的10位科技人物和1个创新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同志及相关领导对盛典人物及团队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

2018科技盛典活动现场

活动通过“大国重器”、“梦想之城”、“未来生活”、“薪火相传”四个篇章,分别讲述了科技工作者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背后故事以及他们获得的成就,展现了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共同点亮科技之光,让科学精神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大国重器”篇:航天精神舍小家为“大家”

人类自古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和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传说和梦想。我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年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风云气象卫星、东方红通信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等。每一项航天成就的背后都凝聚着几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航天精神,正是他们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舍弃陪伴家人的时光,勇于攀登,无私奉献,才让中国人有了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

岑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型号总指挥。带领团队成功研制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有效提高卫星送达准确率、火箭载荷能力和发射场工作效率,使长三角系列火箭实现高密度、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三高”发射,刷新全年发射任务纪录,保障北斗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

张庆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总设计师/总指挥。承担并完成了包括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20余颗卫星遥感系统研制、研究和技术攻关,以及我国神舟图像和话音实时压缩与传输、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高速通信技术试验,在空间信息获取和信息传输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梦想之城”篇:奉献精神为人民构建宜居环境

改革开放,承载了中国人的梦想,在时代变迁的百舸争流中,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奋斗,我国的城市发展由“旧城时代”走向“高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在为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辛苦付出、默默奉献,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作为总负责人承担雄安新区规划项目,塑造了具有中华风范以及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城市建设;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推动生态城市由概念变为现实;完成了《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形势判断和未来趋势展望》和《“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等。

朱忠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设计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包括具有主动变位功能的高精度索网结构、设计适应山区复杂地形的巨型支撑结构;复杂大跨结构工程创新与实践,包括在国家体育馆建成的世界最大双向张弦结构等;复杂大空旷建筑隔震体系的工程研究与实践,包括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大厅等。

邱宇峰,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组织电力系统电力电子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负责自主研制世界首套500kV、750KV可控并联电抗器、静止无功补偿器、串联电容补偿装等设备,解决交流输电系统领域的若干世界难题,整体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直流输电技术装备进步,自主研制特高压/超大容量直流换流阀、高压直流断路器等设备,打破国外公司长期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直流输电设备自主设计和研发作出贡献。

“未来生活”篇:钻研精神给不同领域带来全新发展

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都是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的研究成果,他们不断探索、钻研,使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给不同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

郝新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开创性研发生物基锦纶56纤维核心技术,实现该品种从原料到成品技术的突破,建成国内第一条万吨级锦纶短纤生产线,用于作战防护服和军用被装;创新研发汉麻纤维加工新工艺及成套设备,在全球率先突破汉麻纤维精细化生产难题,使我国汉麻纤维加工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杂交小麦中心主任。创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使北京杂交小麦团队成为国际该领域的领跑者,实现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推动北京杂交小麦走向“一带一路”高产区和中产区国家;小麦DNA指纹技术体系创建,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小麦品种真实性、种子纯度、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DNA指纹检测技术体系,使北京小麦种子检测中心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利用DNA指纹技术同时检测小麦品种种子纯度、真实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实验室。

陈薇,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研发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研究零突破;证实人干扰素ω可抑制SARS病毒繁殖并破解其产业化难题,研制成功国际首个高表达、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重组人干扰素ω,在非典及后续突发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炭疽疫苗,成为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薪火相传”篇:无畏精神代代不熄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以专业至诚的饱满热情,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克难,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完工都承载了科技工作者严谨无畏的科研态度和鞠躬尽瘁的科学精神。无论是经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意气风发的新生代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无畏创新,为中国成为科技强国添上出彩的篇章。这种精神已化作我国科技工作的内核,一代又一代在科技工作者手中传递。

杨裕生,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导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技术研究近30年,取得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成就。包括提出原子弹、氢弹的多种装料燃耗测定原理,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难题;指导完成各种爆炸产物的高灵敏度高标确度分析方法研究等。

印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旷视科技是全球最早一批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人脸识别规模化商用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拥有全球最大人脸识别开放平台FACE++。在成立七年时间里,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多次击败谷歌、脸书、微软等巨头,揽获18项世界技术评测第一,在国内外拥有700多件专利,代表行业领先技术提供方参与19项人工智能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2018·科技盛典”得到了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军事科学院、怀柔科学城管委会、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市妇联、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相关单位领导、历届首都科技盛典人物、部分中央在京科研机构的负责同志等500余人出席活动并祝贺。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