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无膜棉技术示范结果再次表明应用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18-09-30 00:00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9月28日,秋日和煦的阳光普照南疆大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新疆守信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无膜棉栽培技术生产试验示范基地,无膜棉长势喜人,与旁边地膜棉花相比“毫不逊色”,一簇簇雪白的棉花竞相“开放”,挂满枝头。
棉田里,参加中国工程院农学部组织的全国无膜棉现场观摩暨研讨交流活动的专家、各界代表驻足查看无膜棉长势,不时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说:“中619在南疆地区无膜栽培条件下,实现了无膜播种机械配套、播种深度改进、无膜条件下滴管带浅埋、适宜播种密度筛选、合理化学调控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去年,籽棉平均单产365公斤/亩以上,今年受气候影响,种植的中619在土地含沙量太高,不保水,大风天气下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保持亩产320公斤的产量,非常不易。”。
喻树迅院士透露,目前团队正在克隆抗冷、抗旱、抗盐碱的相关基因,并根据新疆气候变化,将耐高温性状和高产性状转移到中619中,这样中619能避过早春晚秋的低温和中期高温蕾铃脱落,就做到了稳产、高产、优质。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把海岛棉和陆地棉的优质基因混合在一起进行育种,培育出了超双35的优质材料,在沙雅基地已经稳定成型。
中619是喻树迅院士带领他的团队近几年通过加强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创新育种新思路,培育出的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丰产的陆地棉新品系。
新疆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棉花产量因此大幅度提高,给新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益。但随着地膜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残膜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白色污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新疆棉花生产方式由自然发展向“膜下节水滴灌+矮密早+肥水一体化+优良品种”种植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新疆棉花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3000多万亩,占全国棉花面积的61%。其中,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000余万亩,约占全疆的2/3。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和防病抗虫等功效,能够大范围提高作物单产20%-30%。在新疆地区各类农作物覆膜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地膜年使用量在30万吨左右。其中,棉花地膜覆盖率达到100%,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左右。
喻树迅院士说:“当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均使用地膜覆盖,棉田残膜平均达到每亩地22公斤,污染严重的个别田块达到每亩地49公斤,残留地膜回收率低,残膜形势日趋严峻。”
新疆守信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守信说:“机采棉收获过程中收入大量地表、棉株上的碎膜,掺杂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原棉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好棉花卖不出好价钱。”
残膜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减产以及农事操作受阻、次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白色革命”已经变为“白色污染”,残膜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对棉花纤维品质也有很大影响,残膜治理迫在眉睫。
为了助力新疆棉花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8年来,喻树迅院士带领他的团队积极研发适宜无膜栽培的棉花品种、探索新的栽培管理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研发的无膜棉综合技术能够完全实现不用地膜种植棉花,可以彻底解决残膜污染难题,实现绿色植棉。”喻树迅院士称。
去年,“南疆无膜棉新品系培育及栽培技术创新示范”已经顺利通过由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该成果针对新疆地膜棉残膜“白色污染”的重大问题,创新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南疆无膜种植的早熟丰产棉花新品系中619,研发出配套无膜栽培技术在南疆多地示范成功,无膜棉品种选育和无膜栽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创新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喻树迅院士团队还在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等地建立了无膜棉示范基地。无膜种植棉花可节省购买地膜和揭膜费用,实现了“丰产节本环保、综合效益提高”的目标,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通过近6年无膜棉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无膜棉籽棉产量完全可以实现亩产320公斤—350公斤,甚至可能更高。因此,无膜棉栽培技术的推广前景很大。”兵团第三师农科所农艺师张栋海说。
与会者认为,当前,无膜棉栽培技术可以彻底解决土壤残膜污染问题,但目前经济效益相比地膜栽培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国家能在棉花收购价格上给予政策扶持,有利于今后无膜棉的推广;并建议进一步完善配套相应的新技术。
喻树迅院士兴奋地说,今年团队写给李克强总理关于无膜棉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批示,得到了农业部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和团队及棉花专家们的信心,我们要争取早日在新疆大面积推广无膜棉,彻底解决地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