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曾经失控、故障、爆炸,如今傲立国际气象舞台——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来源:中国科技网 发布日期:2018-06-06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6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二号H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至此,我国风云卫星的探索之路已走过了40年。

首星失控,心仍隐隐作痛;1994年的爆炸,惨景犹在眼前。付出过鲜血与生命代价的风云卫星,如今已走上国际气象舞台的中心。

争议中起步,挫折中前行

中国气象卫星怎么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有两种声音。

有人认为“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买星”,有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力排众议,极力倡导后者。基于此,上海航天争取到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项目。1977年,我国确定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711”工程,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风云纪元。

然而前路艰辛超乎想象。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升空。39天后,地面人员发现卫星云图慢慢偏斜,最后只留下地球的一条弧线。由于没有安装备份设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卫星失控,消失在太空。

两年后发射的风云一号B星也连续遭遇故障。由于元器件和软件设计中未进行抗辐射加固,芯片在空间高能粒子轰击下极易产生单粒子翻转问题,随时会引发姿控系统故障。唯一的补救方法是加强地面对卫星的监视,及时纠错减少损失。这年年三十晚上故障爆发,工作人员在随后75天里日夜轮值,实施了一次次抢救。虽然卫星最终恢复了正常工作,寿命却大打折扣。

1994年2月,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1星来到西昌发射中心。经过多项测试后,卫星顺利加注了燃料,装上了固体远地点发动机,准备开展转场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测试。4月2日上午,模拟射前8小时准备测试开始,起初很顺利,10点50分左右,爆炸突然发生。固体远地点发动机燃烧着,黑色浓烟夹着血红的火光涌出来,观测窗玻璃被震碎,厂房供电中断……这次重大事故夺走了总装工人陈德全的生命,并导致30多位试验队员受伤住院。由于不了解肼燃料的性能和危险性,忽视了防静电和环境温湿度要求,航天人遭受了惨痛教训。

接二连三的事故让风云卫星研制陷入低迷,但科研团队一次次从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故障以及解决之策汇编成沉甸甸的教材,为后续攻关提供经验。

连打翻身仗,成为世界气象主力军

1999年5月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充分吸取了此前的教训,其自主故障识别和重组系统等方面得到全面改进完善,软件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该卫星在轨稳定运行达7年,超期服役5年,为屡遭挫折的中国气象卫星事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阴霾散去,光明到来。2002年,风云一号D星发射,成为国内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之一;2004年发射的风云二号C星是当时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业务应用卫星,并获得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被列为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

2006年到2014年,我国先后发射4颗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全部成功,挑起了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重担。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经历近8年研制的风云三号首发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在风云一号局限性显露时应运而生,是我国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此后,风云三号B星、C星、D星相继发射,实现组网、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更新时间大幅缩短。

2016年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实现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相比风云二号系列,该卫星观测效率提升20倍、探测通道提升3倍、空间分辨率提升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2倍、观测数据量增加160倍,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成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兼备,完成了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随着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的业务切换,该卫星开始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如今,风云卫星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网的重要成员,是我国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成为了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


附件:

上一篇: 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进化之路”知多难?

下一篇: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成就斐然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曾经失控、故障、爆炸,如今傲立国际气象舞台——风云卫星40年曲折探索路

发布时间:2018-06-06 00:00  来源:中国科技网

6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二号H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至此,我国风云卫星的探索之路已走过了40年。

首星失控,心仍隐隐作痛;1994年的爆炸,惨景犹在眼前。付出过鲜血与生命代价的风云卫星,如今已走上国际气象舞台的中心。

争议中起步,挫折中前行

中国气象卫星怎么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有两种声音。

有人认为“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买星”,有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制。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力排众议,极力倡导后者。基于此,上海航天争取到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项目。1977年,我国确定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711”工程,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风云纪元。

然而前路艰辛超乎想象。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升空。39天后,地面人员发现卫星云图慢慢偏斜,最后只留下地球的一条弧线。由于没有安装备份设备,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卫星失控,消失在太空。

两年后发射的风云一号B星也连续遭遇故障。由于元器件和软件设计中未进行抗辐射加固,芯片在空间高能粒子轰击下极易产生单粒子翻转问题,随时会引发姿控系统故障。唯一的补救方法是加强地面对卫星的监视,及时纠错减少损失。这年年三十晚上故障爆发,工作人员在随后75天里日夜轮值,实施了一次次抢救。虽然卫星最终恢复了正常工作,寿命却大打折扣。

1994年2月,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1星来到西昌发射中心。经过多项测试后,卫星顺利加注了燃料,装上了固体远地点发动机,准备开展转场前的最后一次全面测试。4月2日上午,模拟射前8小时准备测试开始,起初很顺利,10点50分左右,爆炸突然发生。固体远地点发动机燃烧着,黑色浓烟夹着血红的火光涌出来,观测窗玻璃被震碎,厂房供电中断……这次重大事故夺走了总装工人陈德全的生命,并导致30多位试验队员受伤住院。由于不了解肼燃料的性能和危险性,忽视了防静电和环境温湿度要求,航天人遭受了惨痛教训。

接二连三的事故让风云卫星研制陷入低迷,但科研团队一次次从跌倒的地方爬了起来。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故障以及解决之策汇编成沉甸甸的教材,为后续攻关提供经验。

连打翻身仗,成为世界气象主力军

1999年5月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充分吸取了此前的教训,其自主故障识别和重组系统等方面得到全面改进完善,软件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该卫星在轨稳定运行达7年,超期服役5年,为屡遭挫折的中国气象卫星事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阴霾散去,光明到来。2002年,风云一号D星发射,成为国内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之一;2004年发射的风云二号C星是当时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业务应用卫星,并获得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被列为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

2006年到2014年,我国先后发射4颗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全部成功,挑起了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重担。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经历近8年研制的风云三号首发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在风云一号局限性显露时应运而生,是我国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此后,风云三号B星、C星、D星相继发射,实现组网、功能互补,使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更新时间大幅缩短。

2016年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实现了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更新换代。相比风云二号系列,该卫星观测效率提升20倍、探测通道提升3倍、空间分辨率提升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2倍、观测数据量增加160倍,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成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兼备,完成了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随着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的业务切换,该卫星开始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如今,风云卫星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网的重要成员,是我国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成为了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