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天宫一号“落叶归根”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8-04-03 00: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在太空飞行了6年半的天宫一号回来了。4月2日,它再次飞越祖国上空,经过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8时15分左右,它重新进入大气层,化作无数碎片,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道流星,最后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用这种方式,它跟乡亲父老完成了永别,落叶归根。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宋代诗人苏轼通宵欢饮,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唱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011年9月29日,中秋节过后不久,天宫一号这座印着五星红旗的“宫阙”,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太空,为中国航天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超出计划的跨越发展

2011年9月29日19时,漠北酒泉云淡风轻,金秋落日的余晖洒在高高耸立的发射塔架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轻舒一口气,缓缓从指挥席起身,走到指挥楼的露天平台,遥望着伫立在不远处塔架上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天宫一号。2小时后,他将指挥一次超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原本计划的发射,思绪又回到从前……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空间交会对接,我国最早制定的方案是将神舟飞船轨道舱改造后留轨飞行,作为目标飞行器与后续飞船进行无人、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这个方案已比航天大国早期的交会对接试验方法迈进了一大步,且技术风险较小。

然而航天人经过科学分析和深入评估,认为我国完全具备进一步跨越发展的条件,于是建议中央调整原来的计划安排,直接发射8吨级的目标飞行器,兼做空间实验室,一并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手动交会对接、中长期太空驻留的目标。

首次新增挠性惯性测量组合、首次使用迭代制导技术、首次采用冯·卡门曲线整流罩……面对全新的技术和设备,7000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夜以继日。8次火箭总检查,234种故障预案处置演练,在不到20天里全部一次性顺利通过……

这才有了当天21时36分,天宫一号的准确入轨。

天宫一号的控制系统、能源系统、动力系统……从里到外、从大件到细节,使用了超过80%的新设备新技术,远高于新研航天飞行器不超过30%新技术的惯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天宫一号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在那里我国航天人创造了诸多首次——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女航天员首飞、首次太空授课等。神舟九号、十号任务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度过了难忘的太空时光。”

2013年6月25日早上,神舟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仔细地查看了天宫一号每一个角落。最后离开的指令长聂海胜在完成状态确认后,与已经进入飞船轨道舱的张晓光、王亚平一起,向天宫一号敬礼告别。

在轨运行期间,天宫一号帮助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技术;验证了在轨中长期飞行的生命保障技术,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实验;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地球环境监测,提供应用数据服务……2016年3月16日,它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预测“天宫”归期是门技术活

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大型航天器,使命结束后会受地球大气环境阻力影响而离轨衰降。在轨道高度250公里以上时,轨道大气属于自由分子流,航天器姿态相对稳定,轨道衰减率约为平均每天百米量级;当轨道介于250公里至100公里之间时,大气处于自由分子流向热成层稀薄流过渡的区域,密度显著增强,气动阻力迅速增加,轨道衰减会加速;当轨道高度降至100公里以下,航天器再入稠密大气层,受气动力和力矩急剧增加影响,其将解体并烧蚀。

天宫一号的归期一直备受关注。一年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网持续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全球多家机构也在跟踪天宫一号的动态,预测它何时再入大气层。然而,这种预测实在是门技术活,变数多,难度大。直至今年3月上旬,各机构预测的再入时间跨度仍达半个月左右。

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按现在的技术,通常只能在最后2小时才能确定空间物体的再入时间,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难以估计。他说,高层大气的密度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不同高度、经纬度,不同季节乃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大气密度都会变化。这些变化尚有规律可循,如果出现剧烈太阳活动,会造成高层大气密度成倍增加,有时甚至能增长上百倍。

欧空局太空残骸办公室4月1日宣称,天宫一号坠落时间可能在4月2日7点30分±7小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月2日发布,2日6时20分,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32.75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130.9公里、远地点高度约134.6公里、倾角约42.7度),预计再入时间为4月2日8时42分(最早时间8时24分,最晚时间9时01分),再入区域中心点位于西经40.4度,南纬27.4度。

被碎片砸到的概率低于万亿分之一

对于天宫一号的告别,有人伤感,也有人担心。近年来,不断有外媒称天宫一号会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

记者了解到,中国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数次在致秘书长的普通照会中提及天宫一号。在2018年3月26日的照会中称,经进一步计算复核,天宫一号在再入过程中绝大部分结构部件将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和地面人员、设施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

哈佛大学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估计,天宫一号只有100至200千克的残骸会落到陆地或海洋。更有专家认为,天宫一号仅重8.5吨,且没有热防护设计,基本会在大气层中烧蚀殆尽。

实际上,人类历年所有的载人航天任务,都伴随着飞船残骸的返回。比如我国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均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等构成,只有经过特殊保护的返回舱能安全着陆,其他部分都会在空中焚毁。而俄罗斯进步号、中国天舟号等货运飞船,也都会整体返回大气焚毁。例如每年国际空间站任务都会焚毁大约4艘重达7吨的进步号;我国的天舟一号返回重量与天宫一号接近,已经在2017年9月22日返回地球并完全焚毁;欧洲曾经的ATV货运飞船重达10吨,在总共5次任务中全部焚毁在大气中,日本6艘重10吨的HTV货运飞船也是如此。

即使是质量更大的航天器返回,也没有出现过碎片击中人类的记录。从1971年到1991年,苏联7个重达18.5吨至19.8吨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先后返回地球,都成功焚毁在大气中;1979年,美国重达77.1吨的天空实验室再入大气,事后仅在地表发现了几十个碎片。2001年,俄罗斯重达129.7吨的和平号空间站,在一艘货运飞船辅助下坠落于南太平洋,虽然应该有碎片,但至今未被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英国广播公司4月1日称,天宫一号在史上失控坠落物体中重量排名约第50位。

最惊险的记录发生在1997年,一块落入地球的美国火箭第二级碎片,与一位名叫洛蒂·威廉姆斯的美国人擦肩而过。

鉴于地球表面70%是海洋,航天器残余碎片落向人口密集地区的概率极低,击中人类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有专家计算,这一概率低于万亿分之一,比中美国威力球彩票大奖的几率还要小百万倍。有数据显示,每小时有2万颗陨石的流星雨爆发时,普通人被砸到的概率是7亿分之一;人一生中被雷劈的概率则为1.2万分之一。悉尼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空间工程执行总监霍姆斯更是表示:“你今天穿过悉尼一条马路被汽车撞倒的可能性,比被天宫一号击中的可能性大得多。”

相比之下,航天器再入这种事,真的没必要担忧。


附件:

上一篇: 中国石化承诺6年内清洁能源产量超50%

下一篇: 奔跑的电动汽车产业 请注意“安全”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天宫一号“落叶归根”

发布时间:2018-04-03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在太空飞行了6年半的天宫一号回来了。4月2日,它再次飞越祖国上空,经过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8时15分左右,它重新进入大气层,化作无数碎片,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道流星,最后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用这种方式,它跟乡亲父老完成了永别,落叶归根。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宋代诗人苏轼通宵欢饮,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唱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011年9月29日,中秋节过后不久,天宫一号这座印着五星红旗的“宫阙”,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太空,为中国航天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超出计划的跨越发展

2011年9月29日19时,漠北酒泉云淡风轻,金秋落日的余晖洒在高高耸立的发射塔架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轻舒一口气,缓缓从指挥席起身,走到指挥楼的露天平台,遥望着伫立在不远处塔架上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天宫一号。2小时后,他将指挥一次超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原本计划的发射,思绪又回到从前……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空间交会对接,我国最早制定的方案是将神舟飞船轨道舱改造后留轨飞行,作为目标飞行器与后续飞船进行无人、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这个方案已比航天大国早期的交会对接试验方法迈进了一大步,且技术风险较小。

然而航天人经过科学分析和深入评估,认为我国完全具备进一步跨越发展的条件,于是建议中央调整原来的计划安排,直接发射8吨级的目标飞行器,兼做空间实验室,一并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手动交会对接、中长期太空驻留的目标。

首次新增挠性惯性测量组合、首次使用迭代制导技术、首次采用冯·卡门曲线整流罩……面对全新的技术和设备,7000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夜以继日。8次火箭总检查,234种故障预案处置演练,在不到20天里全部一次性顺利通过……

这才有了当天21时36分,天宫一号的准确入轨。

天宫一号的控制系统、能源系统、动力系统……从里到外、从大件到细节,使用了超过80%的新设备新技术,远高于新研航天飞行器不超过30%新技术的惯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天宫一号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在那里我国航天人创造了诸多首次——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女航天员首飞、首次太空授课等。神舟九号、十号任务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度过了难忘的太空时光。”

2013年6月25日早上,神舟十号乘组3名航天员仔细地查看了天宫一号每一个角落。最后离开的指令长聂海胜在完成状态确认后,与已经进入飞船轨道舱的张晓光、王亚平一起,向天宫一号敬礼告别。

在轨运行期间,天宫一号帮助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技术;验证了在轨中长期飞行的生命保障技术,完成了多项航天医学实验;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地球环境监测,提供应用数据服务……2016年3月16日,它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预测“天宫”归期是门技术活

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大型航天器,使命结束后会受地球大气环境阻力影响而离轨衰降。在轨道高度250公里以上时,轨道大气属于自由分子流,航天器姿态相对稳定,轨道衰减率约为平均每天百米量级;当轨道介于250公里至100公里之间时,大气处于自由分子流向热成层稀薄流过渡的区域,密度显著增强,气动阻力迅速增加,轨道衰减会加速;当轨道高度降至100公里以下,航天器再入稠密大气层,受气动力和力矩急剧增加影响,其将解体并烧蚀。

天宫一号的归期一直备受关注。一年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网持续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全球多家机构也在跟踪天宫一号的动态,预测它何时再入大气层。然而,这种预测实在是门技术活,变数多,难度大。直至今年3月上旬,各机构预测的再入时间跨度仍达半个月左右。

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按现在的技术,通常只能在最后2小时才能确定空间物体的再入时间,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难以估计。他说,高层大气的密度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不同高度、经纬度,不同季节乃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大气密度都会变化。这些变化尚有规律可循,如果出现剧烈太阳活动,会造成高层大气密度成倍增加,有时甚至能增长上百倍。

欧空局太空残骸办公室4月1日宣称,天宫一号坠落时间可能在4月2日7点30分±7小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月2日发布,2日6时20分,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32.75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130.9公里、远地点高度约134.6公里、倾角约42.7度),预计再入时间为4月2日8时42分(最早时间8时24分,最晚时间9时01分),再入区域中心点位于西经40.4度,南纬27.4度。

被碎片砸到的概率低于万亿分之一

对于天宫一号的告别,有人伤感,也有人担心。近年来,不断有外媒称天宫一号会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

记者了解到,中国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数次在致秘书长的普通照会中提及天宫一号。在2018年3月26日的照会中称,经进一步计算复核,天宫一号在再入过程中绝大部分结构部件将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和地面人员、设施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

哈佛大学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估计,天宫一号只有100至200千克的残骸会落到陆地或海洋。更有专家认为,天宫一号仅重8.5吨,且没有热防护设计,基本会在大气层中烧蚀殆尽。

实际上,人类历年所有的载人航天任务,都伴随着飞船残骸的返回。比如我国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均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等构成,只有经过特殊保护的返回舱能安全着陆,其他部分都会在空中焚毁。而俄罗斯进步号、中国天舟号等货运飞船,也都会整体返回大气焚毁。例如每年国际空间站任务都会焚毁大约4艘重达7吨的进步号;我国的天舟一号返回重量与天宫一号接近,已经在2017年9月22日返回地球并完全焚毁;欧洲曾经的ATV货运飞船重达10吨,在总共5次任务中全部焚毁在大气中,日本6艘重10吨的HTV货运飞船也是如此。

即使是质量更大的航天器返回,也没有出现过碎片击中人类的记录。从1971年到1991年,苏联7个重达18.5吨至19.8吨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先后返回地球,都成功焚毁在大气中;1979年,美国重达77.1吨的天空实验室再入大气,事后仅在地表发现了几十个碎片。2001年,俄罗斯重达129.7吨的和平号空间站,在一艘货运飞船辅助下坠落于南太平洋,虽然应该有碎片,但至今未被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英国广播公司4月1日称,天宫一号在史上失控坠落物体中重量排名约第50位。

最惊险的记录发生在1997年,一块落入地球的美国火箭第二级碎片,与一位名叫洛蒂·威廉姆斯的美国人擦肩而过。

鉴于地球表面70%是海洋,航天器残余碎片落向人口密集地区的概率极低,击中人类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有专家计算,这一概率低于万亿分之一,比中美国威力球彩票大奖的几率还要小百万倍。有数据显示,每小时有2万颗陨石的流星雨爆发时,普通人被砸到的概率是7亿分之一;人一生中被雷劈的概率则为1.2万分之一。悉尼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空间工程执行总监霍姆斯更是表示:“你今天穿过悉尼一条马路被汽车撞倒的可能性,比被天宫一号击中的可能性大得多。”

相比之下,航天器再入这种事,真的没必要担忧。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