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梦计划 3.0”正式启动 兴安盟举行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仪式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20 09:50 来源:兴安盟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兴安盟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争取立项科技项目3个,建立科研基地6个,面积达到4922亩,科研攻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5月18日,“袁梦兴安,稻香未来”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仪式活动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水稻科研基地举行,并宣布“袁梦计划3.0”正式启动,标志着兴安盟盟又增加了一个国字号研发平台,并在推进高端水稻研发平台建设、完善与延伸稻米产业链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盟人大工委副主任宝新民、盟行署副盟长何伟利出席了本次活动。现场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兴安盟隆华寒地水稻研究院、兴安盟袁梦计划研学营地”揭牌、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
何伟利在致辞中表示,在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合作的四年时间里,兴安盟盟持续加力将科技创新动能注入水稻“小切口”,努力做强农牧业“大产业”,双方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厅盟会商实施项目的典范。盟委、行署将一如既往地给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全力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开展兴安盟粳稻新品种研发、旱稻新品种选育、盐碱地稻作改良产业化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将兴安盟打造成为北方粳稻、旱作水稻、耐盐碱水稻种源生产基地和关键技术输出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全盟示范推广优质水稻30—50万亩,旱作水稻20万亩,耐盐碱水稻20万亩,建成种源基地10万亩,让科研成果更多惠及我盟群众,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许靖波在致辞中表示,四年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兴安盟共建了多个高级别的水稻科研平台,该中心将继续围绕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起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人才、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帮助兴安盟成为耐盐碱水稻和北方粳稻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地。
袁定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袁梦计划 3.0”将在兴安盟种植各世代耐盐碱水稻育种材料2千余份,筛选出3—4个适宜在盐碱环境下种植的水稻品种(系),通过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兴安盟水稻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推动水稻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北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稻”路。
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兴安盟成立四年来,同时开展了粳稻、旱作水稻、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模式等多项研究,为兴安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常规粳稻育种方面,累计获得各世代育种材料22935份、种质资源材料1708份,3个品种已获得品种审定证书,13个品系参加内蒙古区试,4个品系完成生产试验等待审定。2021年,西白音基地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15.3公斤,完成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目标的技术模式验收,创造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耐盐碱水稻育种方面,收集、鉴定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1106份,筛选耐盐碱新品系20余份,耐盐碱水稻亩产连续三年超过500公斤;栽培技术方面,已形成技术模式或规程6个;智慧农业方面,与阿里巴巴和中国联通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袁梦”智慧农业系统,形成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可信智慧农业追溯体系。3个基地实现了水稻全生育期的长期定位观测;“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方面,袁隆平院士先后三次题词,并两次为兴安盟大米录制视频或远程连线,兴安盟大米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目前,“兴安盟大米”总评估价值为180.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