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人才仲兆清:发展冷凉蔬菜丰富首府市民菜篮子
发布时间:2018-09-13 16:39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武川县耗赖山乡耗赖山村除了种植传统的土豆、莜麦、小麦等农作物之外,山坡上大片大片的绿色蔬菜格外引人注目。那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蔬菜长势喜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正是由三区人才,呼和浩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仲兆清带领的科研人员在耗赖山村打造的首个500亩集中连片冷凉蔬菜示范基地,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完善了种植技术,今年首次喜获丰收。自8月中旬上市以来,这儿的冷凉蔬菜供不应求,每天批发蔬菜能卖1万多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武川县是发展冷凉蔬菜的理想地区
什么是冷凉蔬菜?仲兆清这样解释:冷凉蔬菜一般是指生长适温在15-25℃的蔬菜,当温度超过25℃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温度超过30℃后就不能形成正常蔬菜产品,甚至死亡。冷凉蔬菜的另一层意思是喜温蔬菜在冷凉地区能以优质产品上市的蔬菜。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地处北纬41°05,海拔高度1637.3米,夏季超过30℃的天数较少,昼夜温差在15℃以上,是典型的冷凉地区,适合发展蔬菜产业。目前,武川县水浇地面积15万亩,可种植冷凉蔬菜的能力达5万亩。
武川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不仅可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而且是马铃薯倒茬的理想作物。再加上武川县土地多,交通便利,地区环境好,特别是夏季气温较低、空气流通好,病菌害虫生长速度慢、繁殖代数少、病虫害小,农药用量及农药残留少,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相对理想的地区。另外,武川到呼市运距短,上市菜不需要保鲜处理,能确保呼市市民吃上新鲜优质的冷凉蔬菜。
本着发展种植冷凉菜,丰富首府地产菜篮子的宗旨,仲兆清大胆尝试在武川县耗赖山乡耗赖山村推广冷凉蔬菜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带领专家团队在此打造了呼和浩特市首个冷凉蔬菜高效栽培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示范基地,由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目前,种植品种和规模已由原来的几十亩地,几个品种,发展到10多个品种,面积达500亩,像莴笋、结球生菜、花叶生菜、油麦菜、菠菜及销售量较大的绿皮甘兰、娃娃菜、芥菜、金瓜等市场行情一路看好。
◆有专家技术指导 农民种植冷凉蔬菜有信心
在寒冷的山坡上大规模种植绿色蔬菜,过去对于武川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刚开始种植时,大家都冷嘲热讽不支持,如今,看到眼前的丰收成果,不少村民心服口服了。冷凉蔬菜得以种植成功,运用了好多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方法技术,也克服了很多困难,这还要感谢仲兆清和他的科研团队。”
仲兆清1985年大学毕业至今33年来,始终从事蔬菜研究和推广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上世纪80年代末,就被称为呼和浩特市引进稀有蔬菜第一人。他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了稀特蔬菜的引进推广工作,引进推广30多个稀特蔬菜新品种,填补了呼和浩特市稀特蔬菜的空白。他还深入各旗县区指导帮助农民改变种植结构,建成多个特色果蔬基地;他率先施行机械化作业种植蔬菜,创造了多种蔬菜栽培模式。几十年来,荣获了呼市十大杰出青年、市长特别奖、呼市政府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奖等诸多荣誉和奖项。但他依然没有歇下来,一直想着如何提高呼市地区蔬菜的品质,在增加本地果类蔬菜的冬季市场占有率上做点事情。在看到武川县有冷凉资源优势时,他又率先开展了冷凉蔬菜和夏草莓的种植试验工作。
2013年,仲兆清带领团队开始在呼和浩特市推广冷凉蔬菜种植,并与村民高锁小商量改变原有种植结构来提高农民收入。高锁小信任仲兆清的技术,当年就在坡梁地试种了100亩冷凉蔬菜,有莴笋、紫甘兰、豆角、西蓝花、结球生菜等10多个种类。在仲兆清等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持和全程指导下,高锁小所在的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次试种的冷凉蔬菜大获丰收,而且市场行情非常好,当年卖菜的纯收入达24万元,比种植小麦、土豆、莜麦翻了几番。高锁小说:“种植小麦、土豆、莜麦这些大田作物,即使好年景,每亩纯收入最多4、5百元,而种植冷凉蔬菜亩均收入达2400多元。”
尝到甜头的高锁小逐年扩大冷凉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加种植品种,提高种植品质,赢得了顾客的亲青睐去年,他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后山高老大”。
2017年武川县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200多亩冷凉蔬菜带来100万元的收入,让高锁小更加坚信发展冷凉蔬菜没错,今年高锁小将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500亩。
“从8月15日开始卖菜,每天能卖1万多元!现在俺们的‘后山高老大’的莴笋、娃娃菜、结球生菜在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抢手货。”高锁小自豪地说,“我们的蔬菜品质好,外地菜放上三天烂掉了,我们的菜放一个星期不坏,最多就是发蔫了;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保证新鲜度,从地头砍下来到市场批发销售最多两三个小时,外地菜没法和我们比!现在呼市地区销售的莴笋、娃娃菜基本上都是我们基地种植的。”
◆坡梁荒地变菜田 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武川县耗赖山乡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喜获丰收的同时,也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我们从五月份开始就天天有活干,一直能干到九月底,就是天阴下雨也给钱。我们在家门口干活,收入稳定,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家庭经济开销全靠菜地打工挣钱,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从2014年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冷凉蔬菜至今,耗赖山村村民张天根就和老伴在菜田打工种菜,老两口人均每天能挣七八十元,在菜田干半年就能挣两三万元。负责蔬菜包装的68岁村民其其德玛说,每到蔬菜成熟期她就会来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不误自己家的农活。每年仅蔬菜包装,其其德玛就能收入8000多元。
高锁小说,最忙的时候,有40多位村民在冷凉蔬菜种植基地打工,有负责育苗的、有负责载苗的、有负责除草的、有负责摘菜的、有负责打包的、菜田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年龄大了,精力不够了,接受新事物也不如年轻人了,现在,基地的种植、技术、销售差不多都靠我小女儿。她可是我的大帮手”。最让高锁小欣慰的是,他的小女儿高玥嵘看到冷凉蔬菜良好的发展前景后返乡创业,愿意与父亲一起打拼。 2007年毕业于包头铁路工程学校的高玥嵘,一直在外面打工挣钱,四处奔波很是辛苦。2015年高玥嵘看到父亲的冷凉蔬菜效益可观,决定与丈夫一道回到自己的家乡耗赖山村,全力以赴帮助父亲一起打理冷凉蔬菜种植和销售。有专家们的技术指导,有女儿一家的鼎力相助,高锁小干得更起劲儿了。
“明年我要把冷凉蔬菜种植再增加200亩,总面积达到700亩,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我们合作社来。”高锁小对冷凉蔬菜的未来信心满满。
◆冷凉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虽说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但目前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发展困境,需要依靠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扶助首府的冷凉蔬菜这一新兴产业能够扩大育苗中心、发展冷链物流、购置种植专用机械设备,增加冷凉蔬菜深加工配套设施,使其形成冷凉蔬菜产业链,这样,呼和浩特市冷凉蔬菜产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仲兆清说。
目前,该基地采用了穴盘育苗、膜下滴灌及机械化种植等系列新的栽培技术和模式来减少蔬菜种植的各个环节成本。实践结果表明,选用的新育苗设施,育苗快、成活率高。原来在种植旺季,人工育苗要雇10人,不仅点种不匀,一天最多点种100穴盘。现在只需5人,一天均匀点种200盘,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引用了蔬菜包装架后,工效比原来提高了4倍,以前蔬菜包装需要两个人操作,一天最多能包装50袋蔬菜,有了蔬菜包装架,一个人一天能包装100袋。
“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育苗场所狭小简陋,缺少大量的机械设备等,导致种苗不能及时跟进供应,种植规模上不去,茬口安排衔接不上,跟不上冷凉蔬菜供应市场的发展。眼下,蔬菜育苗中心至少扩大到7000平米才能保证冷凉蔬菜基地菜苗的及时供应。另外,需要政府在鼓励科技人员下乡问题上出台新政策,增加吃住和交通等补助,鼓励科技人员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冷凉蔬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让冷凉蔬菜产业得以健康发展。”仲兆清建议。
仲兆清的最大心愿就是让武川县更多的村民能够发展种植冷凉蔬菜,建立一个剩余蔬菜深加工厂,形成冷凉蔬菜新的产业链,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