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科技政声

王志刚:从百年奋斗征程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6-11 10:12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我们党领导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薪火相传,勇攀高峰,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我们党历来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进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使命和中心任务,都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军事斗争实践、打破经济封锁等制定相应的科技方针政策,领导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建制化的科技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两弹一星”、陆相成油理论、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我们党充分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任务,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突破了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转基因抗虫棉、移动通信、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有力保障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大势,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形成从指导思想到战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引领阶段,正在迈向科技强国。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强调“从0到1”的原创导向,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积极抢占尖端技术竞争制高点,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空间站“天宫”加快建造,“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川藏铁路稳步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成使用。

科技有力激发经济和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支撑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更加顺畅。

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目前7款疫苗获批使用。85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科技力量。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不断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发展。东中西部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对接与合作,支撑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创新型省、市、县加快建设,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国家高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科技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创新合作对话,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深入推进。广泛而深入的科技开放合作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我国科技改革发展,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集成全国各方资源和科研力量、举全国之力开展科技攻坚,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学严密的规划政策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作出我国科技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化推进科技改革发展,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格局。创造性运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经济社会应用场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实践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牢固树立“科技先行”的理念,从产业布局到重大工程实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发展方向、目标、路径上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科研体系,到现在更多科技领域逐渐进入引领阶段,靠的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我国科技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石上,并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合作共同体。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开启建设科技强国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为新时代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编制发布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及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补短板与锻长板并重,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优化基础研究布局,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提升科技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强化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环境、搞好创新服务。

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解决全球性问题挑战共同开展研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汲取百年奋斗智慧,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附件:

上一篇: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出席第六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及第十二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

下一篇: 科技部:推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科技政声
科技政声

王志刚:从百年奋斗征程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21-06-11 10:50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辉煌的百年历程。我们党领导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薪火相传,勇攀高峰,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我们党历来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进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使命和中心任务,都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军事斗争实践、打破经济封锁等制定相应的科技方针政策,领导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建制化的科技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两弹一星”、陆相成油理论、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我们党充分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任务,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突破了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转基因抗虫棉、移动通信、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有力保障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大势,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形成从指导思想到战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引领阶段,正在迈向科技强国。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强调“从0到1”的原创导向,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积极抢占尖端技术竞争制高点,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空间站“天宫”加快建造,“奋斗者号”完成万米载人深潜,川藏铁路稳步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成使用。

科技有力激发经济和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支撑新兴产业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更加顺畅。

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目前7款疫苗获批使用。85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科技力量。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不断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推动科技界作风学风转变,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区域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发展。东中西部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对接与合作,支撑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创新型省、市、县加快建设,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国家高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科技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创新合作对话,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计划。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深入推进。广泛而深入的科技开放合作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我国科技改革发展,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集成全国各方资源和科研力量、举全国之力开展科技攻坚,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科学严密的规划政策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作出我国科技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化推进科技改革发展,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格局。创造性运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经济社会应用场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实践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牢固树立“科技先行”的理念,从产业布局到重大工程实施,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发展方向、目标、路径上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科研体系,到现在更多科技领域逐渐进入引领阶段,靠的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我国科技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石上,并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合作共同体。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开启建设科技强国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为新时代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编制发布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及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补短板与锻长板并重,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优化基础研究布局,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提升科技宏观统筹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能力,强化定战略、定政策和创造优良环境、搞好创新服务。

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围绕解决全球性问题挑战共同开展研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技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汲取百年奋斗智慧,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锐意改革创新,矢志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