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易后补助 从“纸上”落到“账上”
发布时间:2025-07-31 23:52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6892.3万元补助资金已精准落地,856个技术交易项目获得有力支撑。”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2025年度技术交易后补助项目清单正式公布,这笔“真金白银”不仅让政策从“纸上”走到“账上”,更成为撬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激活技术要素市场的重要支点。作为一项兼具激励性与普惠性的创新政策,技术交易后补助正通过精准滴灌,为企业技术升级注入“强心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攻坚合作投入,夯实创新根基
仲夏时节,走进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智能制造总控室。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各色数据实时更新,从病毒培养的温度、pH 值,到疫苗纯化的进度、合格率,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关键信息都清晰可见。
这样的智能化生产场景,正是金宇保灵在技术研发与合作领域持续发力的生动写照。在技术攻坚合作的版图上,金宇保灵的“朋友圈”与“成果单”同步扩容。与广东蓝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推进的猪伪狂犬复制缺陷型 mRNA 合作开发项目,让疫苗研发跳出传统路径,能更快激发机体免疫应答;与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签订非洲猪瘟 mRNA 疫苗合作开发协议,瞄准养殖业“心腹大患”,用前沿技术为防控非洲猪瘟筑起新屏障;与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转让的猪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CHO-133D),凭借基因工程的精准性,让疫苗更安全高效。这些合作不仅让金宇保灵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更通过共享核心工艺,让成熟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战斗力,将在产业化土壤中生长为畜禽疫病防控的新防线。
正当企业全力推进项目之际,来自自治区科技厅的技术交易后补助资金143.6万元如同“及时雨”精准滴灌。这笔“创新奖金”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实力的硬核认证,更将为兽药技术产业化按下“加速键”。
“每一分补助都会用在技术攻坚的刀刃上。”金宇保灵项目负责人王华表示,这笔资金将定向投入研发续建与产能爬坡。未来,这些技术成果将守护畜牧养殖产业链的健康运转,为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底气”。
分类精准施策,培育主体活力
从抗生素原料药到稀土冶炼,从传统制造业到金融信息化,内蒙古通过技术交易后补助政策精准分类补助机制,让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引导企业将资金精准投向技术升级“刀刃”,推动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医药化工领域,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将这笔“及时雨”般的补助,全部注入“现有产品工艺升级”与“绿色技术引进”两大核心方向。“我们计划用补助资金对青霉素类原料药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能降耗。”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花远志表示,政策红利将加速推动产品从“合格”向“优质”跨越,进一步巩固全球抗生素原料药领域领军地位。
稀土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样受益匪浅。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补助资金定向投入稀土新材料和新应用中,重点围绕稀土冶炼分离、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终端应用开展攻关。“这笔资金将用于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的研活动,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增加稀土产品附加值。”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郭昱表示,技术交易后补助政策不仅减轻了创新投入压力,更坚定了深耕技术创新的信心,助力我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则上演着“小投入撬动大变革”的生动实践。内蒙古农商行13个信息化合同获得技术交易后补助,共计获得补助款126.3万元。“这笔补助资金先后用于容灾格局建设和‘业务、数据、技术’一体化中台体系建设,实现系统抗风险能力跃升,业务流程高效协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内蒙古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化效益,更成为内蒙古农商行破解数字化转型资源约束的关键抓手,为我行金融科技浪潮中“弯道超车”筑牢根基。
“不同行业的创新需求千差万别,补助政策必须‘量体裁衣’。”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交易后补助实行分类精准施策,对制造业企业重点补助绿色工艺、智能装备引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对服务业侧重数字化转型项目,确保每一分补助都用在创新“关键处”。
畅通转化链条,提质增效发展
“过去,高校的先进科研平台与企业的产业化需求之间总隔着一层‘玻璃门’,技术交易后补助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资源整合的通道。”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曙红表示,借助自治区技术交易后补助的“东风”,“精准营养与代谢健康项目”将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让“精准营养” 从科研概念变为市场产品,为乳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的核心突破点,在于围绕肠道菌群新机制靶点与血糖健康等代谢需求,构建“机制研究-功能验证-产品开发”的全链条研发体系。此次借助补助资金,蒙牛成功整合了北京大学的体外高通量筛选平台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临床功效验证平台,将原本分散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我所用”。
“技术整合初期,光是设备调试和数据对接就需要大量投入,正是得益于补助资金,让我们敢在关键环节加大投入。” 据了解,该项目涉及的跨机构合作中,平台对接、技术适配、临床验证等环节均需持续资金支持,而技术交易后补助的注入,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风险。
这笔资金的使用精准指向“转化关键环节”:一方面用于高校科研平台的技术适配改造,让实验室设备能兼容企业的产业化标准;另一方面补贴临床功效验证的样本采集与数据分析成本,确保研发成果“既科学严谨,又贴近市场需求”。
“假如没有政策支持时,我们可能会选择更稳妥地‘跟随式研发’,而现在敢于瞄准‘无人区’。”刘曙红坦言,正是补助带来的底气,让项目团队下定决心攻克“个体差异化营养需求”这一行业难题,为产品精准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蒙牛的实践,正是技术交易后补助政策“畅通转化链条” 的生动注脚。通过支持企业整合外部技术资源,政策不仅让单个项目受益,更在区域内形成了“高校出成果、企业做转化、市场给反馈”的良性循环。
技术交易后补助的意义,远不止于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它是“用准政策”的指引,通过规范技术交易流程、完善绩效自评机制,倒逼企业建立更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对产业而言,它是“链式升级”的纽带,推动技术、资金、人才向优势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而言,它更是“创新生态” 的基石,让内蒙古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的转型路径越发清晰。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持续加强补助资金的跟踪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技术创新“刀刃上”。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推动更多企业从“被动引进”转向“主动创新”,让技术交易的“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