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学家精神 | 云锦凤:一颗“匠心”育良种
发布时间:2025-05-24 23:00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
开栏语
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夏日艳阳下,绿油油的苜蓿舒展新叶。
一双手轻轻拂过那片绿色,仿佛抚触新生的婴儿,充满怜爱。
她就像养育孩子一样,先后培育出“草原系列”杂花苜蓿品种,“蒙农杂种冰草”“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1号野大麦”“杂种冰草1号”……
她就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云锦凤教授,原内蒙古草业研究院首席专家,自治区草品种育繁工程中心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带头人。近40年来,她矢志不渝、守望草原,潜心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牧草新品种15个,带领团队初步构建的草品种“育—繁—推”体系,在我国北方人工草地建设、沙化和退化草地修复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我在大学期间,才接触到真正的草原牧区,认识到靠天养畜的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落后和脆弱。1961年在哈雅牧场实习,遇大旱,羊啃食草根甚至沙子,对我的触动很大。逐渐认识到我们专业的重要性和我们草原人的责任,是让草原绿起来、牛羊吃饱肚子、牧民过上稳定的生活。”云锦凤教授说。
云锦凤于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在许令妊等前辈的带领下,在内蒙古农牧学院从事牧草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1981年,她被公派赴美留学深造。
在国外学习期间,云锦凤教授针对教学和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建设的需求,积极收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资源,共收集文献、图片、实物标本等1500多份,更重要的是收集到珍贵的小麦族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1199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和科研内容,为之后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牧草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在内蒙古科委立项支持下,她组织团队开启了牧草育种的征程。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实践及国外先进育种理论和技术,为团队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系列杂花苜蓿属于苜蓿属内种间杂交,是选择草原上最抗寒、耐旱的野生黄花苜蓿和高产优质的栽培紫花苜蓿品种杂交育成。
经过七八年的选育,再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周期长达十余年,是时间的磨砺和等待。
凭借多年积累的敏锐眼光,作为育种家她总能在万千变异植株中捕捉到独特的育种材料,缩短育种进程。
“良种还需良法。”云锦凤教授认为,不仅要培育优良的品种,还要采用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种子和牧草产量,充分发挥品种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云锦凤教授带领团队把国际上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牧草育种领域,成功将抗旱耐盐的p5CSF129A基因导入冰草,获得转基因冰草株系,为牧草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20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应用反应物种生物学关系的染色体组分类系统划分了中国小麦族内多年生牧草的类群,澄清了我国冰草属和鹅观草的属界,阐明了形态分类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这是对我国传统植物形态分类学的补充,也为禾本科牧草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我们育种团队经过40多年的潜心钻研,始终坚持以新的育种理论为指引,走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云锦凤教授说道。
从种质创新、良种繁育到技术推广,她带领团队构建起完整的草品种“育—繁—推”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在牧草生产中发挥经济效益,也为北方生态建设贡献了力量,其中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坚持。
如今,她培育的草种早已像星星之火,在科尔沁沙地、在呼伦贝尔草原、在阴山南北的坡地蔓延成绿色的海洋。
时光悄然将银丝织进她的鬓角,却始终无法黯淡她眼中对草业的灼灼热忱。当那些浸润着半生心血的种子在泥土中苏醒,嫩绿的新芽奋力顶开冻土的刹那,恰似岁月为她四十余载坚守镌刻的鎏金勋章。
她的梦想:要让呼啸的北风不再裹挟黄沙肆虐,要让牧民的牛羊徜徉在碧浪翻涌的草甸,要让那些被严寒与干旱反复蹂躏的土地,重新披上柔软的绿毯,生长出蓬勃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