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致敬科学家精神 | 李博:让荒漠戈壁长出“科学绿洲”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 发布日期:2025-05-22 23:06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开栏语

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在我国北方生态防护体系中,巴丹吉林沙漠是遏制风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防线,关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作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三大沙漠,当时它还被冠以“蟒螨之地”的可怕称谓,荒凉与神秘交织,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在草原生态学领域,有一位科学家——著名草原生态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李博,却在半个多世纪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抉择。他毅然放弃北京大学的优渥科研条件,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信念,踏上了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自此扎根北疆四十余载。

1956年,李博在草原考察(右为李博)

1959年,李博带领18人的考察队,驱赶着72只骆驼,载满器材与物资,向着“死亡之海”发起挑战。作为队委,李博不仅要承担起荒漠植被调查的重任,还要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每日制定考察路线。茫茫沙海,没有路标,没有方向,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危险。

破晓时分,李博已经带领众人踏上3万多平方公里的流沙区域,正午烈日如火,沙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滚烫的黄沙能轻易灼伤脚底,李博跪伏在沙地上,全然不顾高温炙烤,用镊子小心翼翼地采集耐旱植物标本。一次,突如其来的沙暴席卷而来,刹那间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瞬间被流沙吞噬。黑暗中,他奋力挣扎,幸亏骆驼从沙堆中挣脱,才勉强将他从鬼门关拉回。

1959年,李博(右二)参加吉林沙漠考察队

20多个日夜的艰苦跋涉,李博和队员们在沙丘褶皱里挖掘水文样本,在酷热中记录地貌变迁。最终,李博和队员们成功完成了首次横穿巴丹吉林沙漠的壮举。他们带回了难得的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该地区生态研究的空白,为以后乃至现在的巴丹吉林沙漠防风固沙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考察归来,李博没有停歇,而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将考察成果转化为累累科研硕果。他执笔完成的《内蒙古西部戈壁及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凭借详实的数据,搭建起沙漠生态研究的全新框架;他绘制的“三级植被制图法”,让草原生态监测变得直观可视化;他提出的“分区治理”理念,更是为沙漠治理指明方向,推动了首批沙漠采种站的建成,让胡杨林保护从设想变为现实。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荒漠植被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国际草地植被学讨论会”代表们听李博发言

殒星异域长为恨,魂返神州沃草原。从勇闯“死亡之海”到深耕科研领域,李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在沙海中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探索未知的勇气见证;他在实验室写下的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守护北疆生态的坚定信念。他的故事,如同沙漠中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附件:

上一篇: 2000万!内蒙古发布南繁育种“揭榜挂帅”项目技术榜单

下一篇: 科技“突围”解码稀土产业新动能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科技厅工作

致敬科学家精神 | 李博:让荒漠戈壁长出“科学绿洲”

发布时间:2025-05-22 23:12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自治区科技厅办公室 综合保障中心

开栏语

在北疆大地蓬勃发展的科技浪潮中,2025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携手而至,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在我国北方生态防护体系中,巴丹吉林沙漠是遏制风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防线,关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作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三大沙漠,当时它还被冠以“蟒螨之地”的可怕称谓,荒凉与神秘交织,令人望而生畏。

然而,在草原生态学领域,有一位科学家——著名草原生态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李博,却在半个多世纪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抉择。他毅然放弃北京大学的优渥科研条件,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信念,踏上了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自此扎根北疆四十余载。

1956年,李博在草原考察(右为李博)

1959年,李博带领18人的考察队,驱赶着72只骆驼,载满器材与物资,向着“死亡之海”发起挑战。作为队委,李博不仅要承担起荒漠植被调查的重任,还要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每日制定考察路线。茫茫沙海,没有路标,没有方向,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危险。

破晓时分,李博已经带领众人踏上3万多平方公里的流沙区域,正午烈日如火,沙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滚烫的黄沙能轻易灼伤脚底,李博跪伏在沙地上,全然不顾高温炙烤,用镊子小心翼翼地采集耐旱植物标本。一次,突如其来的沙暴席卷而来,刹那间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瞬间被流沙吞噬。黑暗中,他奋力挣扎,幸亏骆驼从沙堆中挣脱,才勉强将他从鬼门关拉回。

1959年,李博(右二)参加吉林沙漠考察队

20多个日夜的艰苦跋涉,李博和队员们在沙丘褶皱里挖掘水文样本,在酷热中记录地貌变迁。最终,李博和队员们成功完成了首次横穿巴丹吉林沙漠的壮举。他们带回了难得的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该地区生态研究的空白,为以后乃至现在的巴丹吉林沙漠防风固沙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考察归来,李博没有停歇,而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将考察成果转化为累累科研硕果。他执笔完成的《内蒙古西部戈壁及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凭借详实的数据,搭建起沙漠生态研究的全新框架;他绘制的“三级植被制图法”,让草原生态监测变得直观可视化;他提出的“分区治理”理念,更是为沙漠治理指明方向,推动了首批沙漠采种站的建成,让胡杨林保护从设想变为现实。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荒漠植被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国际草地植被学讨论会”代表们听李博发言

殒星异域长为恨,魂返神州沃草原。从勇闯“死亡之海”到深耕科研领域,李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在沙海中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探索未知的勇气见证;他在实验室写下的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守护北疆生态的坚定信念。他的故事,如同沙漠中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