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科技厅:发挥科技人才服务作用 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26 23:22 来源:自治区科技农牧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处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
每逢春耕,科技特派员张文虎便马不停蹄奔走在各个田间地头,向农牧民送去新技术新模式。
近日,正值春耕关键时期,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大沙头村温室大棚,当地农户们把他层层包围,现场好不热闹。“张文虎科技特派员今年又带来辣椒、玉米、果树种植新技术,今年丰收有保障了。”当地农户激动说道。
近年来,敖勒召其镇在科技特派员引领带动下,因地制宜发展板蓝根、甘草、菊芋、树莓、文冠果等产业,“抗旱特色产业”连片种植,设施种植富民增收,打开了一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科技特派员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有力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模式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不竭科技动力。而这只是自治区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三区”科技人才......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资源优势,瞄准产业所需,靶向发力,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良性循环,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科技奔走在田野上
开满希望之花
森林、草原、湖泊、沙漠......自治区4200多公里边境线呈现壮美风光。绵延边境线上,蔬菜种植难和吃菜难问题却一直困扰戍边户。
“让戍边户吃上新鲜菜,是我们科技特派员必须要攻克的问题。”2012年,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成立全国第一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他带领团队,针对边疆地区蔬菜供应难、寒冷冬季蔬菜极度匮乏等难题开展技术攻关。
从赠送蔬菜盒到建设智能温室,从推广种植技术到蔬菜大丰收,如今,在关慧明科技特派员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四子王旗400户戍边牧民们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吃上了自产的新鲜蔬菜。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更加增强戍边户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们要将科技助力模式推广到更多的边境地区,让更多戍边家庭受益。”关慧明表示,进一步优化蔬菜种植技术,引入更多适宜当地生长的蔬菜品种,不断提高产量与质量,让戍边户顿顿吃上新鲜菜,餐餐花样不重复。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三区”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科技需求,不断提升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个人科技特派员3701人、科技特派团148个、法人科技特派员130个;2024年,下达财政专项经费2024万元,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000人,培训“三区”乡土骨干科技人员168人。他们把科技服务延伸到农牧民家门口,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汇聚起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大合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人才服务作用,是推动我区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关键一环。”自治区科技厅农牧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福顺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三区”科技人才下沉一线精准开展科技服务,为产业发展“把脉支招”,把论文写在“广袤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把智慧深耕产业沃土
润企助企强企
走进通辽市大林型砂有限公司的车间,型砂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控制室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矿浆浓度、水流量等生产数据,根据生产数据实时变化实现自动调整运行参数控制。
“原来我们依赖人工经验操作,现在通过自动化改造升级生产指标将更加稳定,极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企业技术负责人杨作文指着崭新的智能控制系统感慨道,这一切多亏企业科技特派员曹沁波。
通辽市大林型砂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铸造用硅砂生产基地,是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行业标杆”科技型企业。
2022年,曹沁波带领团队针对企业转型阵痛,将超声脱泥技术引入生产线,利用高频超声波将石英砂表面缝隙中粘附的微细粒矿泥脱出,使脱泥效率提升25%。并与企业联合组建攻关团队,进行擦洗砂生产过程控制智慧化升级改造,为生产线装上“数据库”。
三年间,曹沁波将22篇SCI论文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革新力量,助力这家老牌科技型企业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产业变革与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是推动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曹沁波把创新论文从实验室搬到了车间里,写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杨作文介绍,曹沁波不仅送技术,更帮助企业快速成长。三年多时间里,他与企业联合申报多项专利,目前共授权专利6项、软件著作1项,有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自治区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处徐斌处长说,全面落实“助企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我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申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合作、科技型企业申报等“一对一”创新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培育效率,实现科技型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双提升”。
2024年,自治区科技厅在全区建设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0家、比上年度增长40.35%,入站企业科技特派员3649人、比上年度增加46.67%,累计为12160家企业提供精准创新服务、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个。企业科技特派员犹如创新与产业间的“连心桥”,显著提升了派驻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为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以成果转化为己任
科技“明星经纪”
3月,“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传来好消息,全流程线上交易单笔成交金额最大技术成果交易项目诞生。内蒙古包钢股份有限公司以1450万元价格,成功“迎娶”上海逢石科技有限公司三项专利技术成果。
“长期以来,复杂难选矿石的低回收率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资源禀赋差、环保压力大,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效益。”内蒙古包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引入技术,可将铁的回收率竟提升至85%以上。这不仅能解决目前矿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有效回收稀土、萤石等有价元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此次成果转化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就是技术经纪人。
技术经纪人金小曦通过敏锐捕捉包钢股份在复杂难选铁矿石处理方面“痛点”,充分利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信息汇聚、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精准链接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最终成功实现“需求方”和“技术方”的“双向奔赴”。
上海逢石科技创始人表示:“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让科技成果价值得到市场认可,这笔交易资金将全部投入新一代低碳冶金技术研发。”
技术经纪人服务价值,不仅在于帮助科技成果完成价值变现,帮助企业技术更迭,产业升级。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基地和绩效突出的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团队)给予支持和奖励,对自治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按年度服务业绩给予后补助支持......自治区科技厅全力打造“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系列激励政策,极大激发技术转移机构及人员积极性。
截至目前,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内蒙古基地,我区共培养技术经纪人4813名,实现全区各盟市全覆盖。仅2024年,全区新增初级技术经纪人1165 人,中级技术经纪人654人,高级技术经理人215人。他们贯穿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各个行业,渗透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全环节,逐渐成为连接科技与创业间的坚固桥梁。
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今年一季度,全区共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675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3.61%和110.16%,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自治区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让更多沉睡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副处长魏宝说,技术经纪人是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重要纽带,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深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深度融合,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