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青创前沿 | 马艳红:育种逐梦,薯光璀璨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 人事处 发布日期:2024-12-28 22:5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开栏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涌现出一批领军青年人才,为我区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青创前沿”系列宣传报道,将笔触聚焦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讲述他们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的创新故事,宣扬他们求实创新、破浪前行的拼搏精神,以朝气蓬勃形象展现新时代青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在农业科研的广袤天地里,马铃薯研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育种实验室,尽管室外寒冬凛冽,但室内却始终洋溢着盎然生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升级备受瞩目的当下,马铃薯的高效育种及品质优化已然成为农业科研关键领域,在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马艳红教授凭借着满腔热忱与深厚专业素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马铃薯育种征程之中,历经 9 年不懈钻研,成功突破马铃薯品质提升与功能拓展的核心技术,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为我国马铃薯基础研究领域做出有力贡献。

从“0到1”:究极物性,敢于突破

1998 年,马艳红踏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师从作物遗传育种新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于卓教授,自此开启了她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探索之旅。早期参与蒙古冰草抗旱相关微小 RNA(microRNA)研究时,她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发现其在马铃薯花青素研究中的潜在价值,从而精准定位了新的科研方向。

2016 年,马艳红全力投身彩色马铃薯 miRNA 及其靶基因调控块茎花青素积累分子机制研究。然而实验才刚起步,困难便已接踵而至,要从高花青素含量的亲本种质资源中精准地甄别出契合研究需求的理想材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花青素含量的亲本种质资源本就相对稀缺,其内部更是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得筛选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在基础研究领域,漫长的摸索和未知的挑战早已是常态,马艳红组织团队成员坚而不懈,对众多的种质资源进行细致的考察,从植株的生长特性、块茎的形态特征,到花青素含量的精确测定,以及其遗传稳定性的评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终于成功选定理想马铃薯种,为后续研究敲开了关键的一扇门。

实验中,为保证获取样本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必须在马铃薯生长的特定阶段精准采集块茎组织,马艳红亲自带队,深入种植一线,与团队成员化身 “田间守望者”。从播种的深度、间距,到灌溉的频率、施肥的时机,一一悉心指导。在漫长的生长周期里,他们定期穿梭于田间地头,仔细观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色泽、茎秆粗细、病虫害情况等生长指标,及时记录并分析数据,终于在彩色马铃薯 miRNA 及其靶基因调控块茎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中,鉴定了可能参与调控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的miR156及StSPL9、StMYBs和StERFs等基因,为开展彩色马铃薯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从“1到100”:勤耕不辍,功不唐捐

“万事开头难,但这个头开了,我就有信心做下去。”马艳红笑着说。

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马艳红在马铃薯遗传育种领域持续发力,依靠着科研项目资金的坚实保障,她率领团队开启了新品种培育的攻坚之旅。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历经无数次的实验、筛选与优化后,马艳红及团队成功孕育出 4 种具有卓越性能且适用于多种加工用途的马铃薯优异新品种。

其中,“内农薯 1 号”以其出色品质赢得华颂种业青睐,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紫彩 1 号”和“紫彩 3 号”更是凭借独特口感、浓郁风味和丰富花青素含量,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市场上掀起热潮,成为了餐桌上备受青睐的 “新宠”,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进步的强大力量。

“培育优质马铃薯品种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北方一年一作的条件下,历经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代代选育,才能筛选出理想薯种。”马艳红望着温室里茁壮成长的马铃薯幼苗,眼中满是欣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在科研一线,我内心才充满踏实感。”

除此之外,马艳红积极投身教坛,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力求为学生们打造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在她的悉心教导下,3 名博士研究生和 15 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还有 3 名博士研究生和 9 名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一批批科研新人在马艳红的培育引领下,成为行业中的新生力量。然而,在马铃薯研究方向,仍有很多困扰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崇山峻岭,马艳红将继续引领团队,扎根基础研究的土壤,向着掌握核心技术的方向,在充满希望的 “薯” 光中奋勇攀登。

马艳红: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被评选为“321”人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中国草学会生物技术委员会理事、内蒙古遗传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省级项目8项,参加育成马铃薯和饲用作物新品种8个,在SCI、CSCD等期刊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90余篇。


附件:

上一篇: 我区获批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

下一篇: 创新勇为敢担当,乘风破浪创新绩——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科技厅工作

青创前沿 | 马艳红:育种逐梦,薯光璀璨

发布时间:2024-12-28 22:0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 人事处

开栏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涌现出一批领军青年人才,为我区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青创前沿”系列宣传报道,将笔触聚焦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讲述他们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的创新故事,宣扬他们求实创新、破浪前行的拼搏精神,以朝气蓬勃形象展现新时代青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在农业科研的广袤天地里,马铃薯研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育种实验室,尽管室外寒冬凛冽,但室内却始终洋溢着盎然生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升级备受瞩目的当下,马铃薯的高效育种及品质优化已然成为农业科研关键领域,在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马艳红教授凭借着满腔热忱与深厚专业素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马铃薯育种征程之中,历经 9 年不懈钻研,成功突破马铃薯品质提升与功能拓展的核心技术,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为我国马铃薯基础研究领域做出有力贡献。

从“0到1”:究极物性,敢于突破

1998 年,马艳红踏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师从作物遗传育种新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于卓教授,自此开启了她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探索之旅。早期参与蒙古冰草抗旱相关微小 RNA(microRNA)研究时,她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发现其在马铃薯花青素研究中的潜在价值,从而精准定位了新的科研方向。

2016 年,马艳红全力投身彩色马铃薯 miRNA 及其靶基因调控块茎花青素积累分子机制研究。然而实验才刚起步,困难便已接踵而至,要从高花青素含量的亲本种质资源中精准地甄别出契合研究需求的理想材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花青素含量的亲本种质资源本就相对稀缺,其内部更是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多样性,这使得筛选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在基础研究领域,漫长的摸索和未知的挑战早已是常态,马艳红组织团队成员坚而不懈,对众多的种质资源进行细致的考察,从植株的生长特性、块茎的形态特征,到花青素含量的精确测定,以及其遗传稳定性的评估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终于成功选定理想马铃薯种,为后续研究敲开了关键的一扇门。

实验中,为保证获取样本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必须在马铃薯生长的特定阶段精准采集块茎组织,马艳红亲自带队,深入种植一线,与团队成员化身 “田间守望者”。从播种的深度、间距,到灌溉的频率、施肥的时机,一一悉心指导。在漫长的生长周期里,他们定期穿梭于田间地头,仔细观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色泽、茎秆粗细、病虫害情况等生长指标,及时记录并分析数据,终于在彩色马铃薯 miRNA 及其靶基因调控块茎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中,鉴定了可能参与调控马铃薯块茎花青素合成的miR156及StSPL9、StMYBs和StERFs等基因,为开展彩色马铃薯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从“1到100”:勤耕不辍,功不唐捐

“万事开头难,但这个头开了,我就有信心做下去。”马艳红笑着说。

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马艳红在马铃薯遗传育种领域持续发力,依靠着科研项目资金的坚实保障,她率领团队开启了新品种培育的攻坚之旅。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在历经无数次的实验、筛选与优化后,马艳红及团队成功孕育出 4 种具有卓越性能且适用于多种加工用途的马铃薯优异新品种。

其中,“内农薯 1 号”以其出色品质赢得华颂种业青睐,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紫彩 1 号”和“紫彩 3 号”更是凭借独特口感、浓郁风味和丰富花青素含量,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市场上掀起热潮,成为了餐桌上备受青睐的 “新宠”,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进步的强大力量。

“培育优质马铃薯品种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北方一年一作的条件下,历经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代代选育,才能筛选出理想薯种。”马艳红望着温室里茁壮成长的马铃薯幼苗,眼中满是欣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在科研一线,我内心才充满踏实感。”

除此之外,马艳红积极投身教坛,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力求为学生们打造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在她的悉心教导下,3 名博士研究生和 15 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还有 3 名博士研究生和 9 名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一批批科研新人在马艳红的培育引领下,成为行业中的新生力量。然而,在马铃薯研究方向,仍有很多困扰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崇山峻岭,马艳红将继续引领团队,扎根基础研究的土壤,向着掌握核心技术的方向,在充满希望的 “薯” 光中奋勇攀登。

马艳红: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被评选为“321”人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中国草学会生物技术委员会理事、内蒙古遗传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省级项目8项,参加育成马铃薯和饲用作物新品种8个,在SCI、CSCD等期刊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90余篇。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