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长辈版 微信 微信 无障碍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 暖心专区暖心专区
  • 微信政务微信
  • 登录/注册
  • 部门网站导航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教育厅
    • 科学技术厅
    • 工业和信息化厅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公安厅
    • 民政厅
    • 司法厅
    • 财政厅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自然资源厅
    •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生态环境厅
    • 交通运输厅
    • 水利厅
    • 农牧厅
    • 商务厅
    • 文化和旅游厅
    • 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退役军人事务厅
    • 应急管理厅
    • 审计厅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自治区直属机构

    •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林业和草原局
    • 广播电视局
    • 体育局
    • 统计局
    • 能源局
    • 地方金融管理局
    • 国防动员办公室
    • 医保局
    • 信访局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 无障碍浏览
  • 退出长辈版
内蒙古
  •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彭云彪:荒漠戈壁寻“铀” 三十五载无悔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发布日期:2024-05-24 20:26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即将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总工程师彭云彪——

他是我国一批超大型

特大型和大型铀矿床的

发现者

是具有中国特色铀成矿理论的

提出者

是我国由“贫铀”国

成为铀资源较为丰富国家的

主要推动者

也是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

获得者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

是一名

铀矿地质科研与勘查工作者

30余载耐得住的寂寞

一年有七八个月

与荒漠戈壁为伴

只为“找铀”

他就是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

总工程师彭云彪

铀是自然界中极为稀有的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是制作原子弹和核电发电的主要原料,是重要的战略和清洁能源,被誉为核工业的“粮食”。核地质处于核工业整个产业链最前端,任务是将埋藏在地下的“粮食”找出来,彭云彪及其所在的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就是这样一群“找粮人”。

身为这群“找粮人”的总指挥,彭云彪扎根内蒙古中西部边远艰苦地区,专注于国家紧缺战略性铀资源预测评价研究与勘查工作,35载在荒漠戈壁,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在面对诸如“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者”这样的殊荣时,他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同事眼中,“他就是这样,干得多,说得少”。

铀矿资源的探索者

2023年7月21日,全国铀矿地质勘查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国新时代铀矿勘查的辉煌成就揭晓。内蒙古地区独占鳌头,荣获七项殊荣,其中核工业二〇八大队贡献了六项。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彭云彪及其团队科技报国的初心和对“找铀”的执拗。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彭云彪加入核工业二〇八大队这个“找铀”的队伍。“国家需要之处,即我奋斗之向!”这句誓言成为彭云彪人生信条。那时正值我国铀矿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初期,勘查任务也最为繁忙。

心有凌云志,更要踏踏实实走。作为铀矿勘查队伍中的一名新兵,面对极其恶劣的野外环境,他暗自为自己鼓劲:“勘探任务重,才能有发现。”每日晨曦初露,彭云彪便身背“地质三宝”——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踏上茫茫沙漠戈壁,开始他一天的“找铀”之旅。

“野外每一步勘查工作需要紧密跟随勘探井的成果安排进行,随时可能出发,前往山区或者深入沙漠腹地执行任务”。回忆起刚加入这支队伍时,彭云彪说,当时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帐篷,也住过牛圈,风餐露宿, 沙尘弥漫,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加班整理资料,以保证第二天的勘查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那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却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勘探事业的热爱。

在1992至1994年这段时期,恰是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与国外专家进行野外勘查合作之际。听闻野外驻地的国外专家没有午休的习惯,彭云彪便也舍弃了午休,与外国专家一同进行数据编录、取样分析等等。“我在大学时并非学习铀矿专业,因而格外珍视这次与外国专家学习的机遇。”彭云彪展现出了对知识如饥似渴般地追求。

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彭云彪已经坚守了16 个年头。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仔细观察岩石性状,分析地质结构,努力探寻铀矿的踪迹。从一名普通技术员逐步晋升为研究员级总工程师,他担任过组长、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等职务。几十年来,他致力于铀矿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成功主持完成了200多个国家财政支持的铀资源预测评价与勘查项目,成为了我国铀资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

彭云彪不仅成为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者,更在2024年荣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铀成矿理论的创新者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启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铀矿找矿地质工作。但受世界典型铀成矿理论的束缚,直到20世纪末,仍未取得突破性找矿成果。

2000年,时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二分队负责人的彭云彪投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始终站在勘查的前沿。“找矿能取得突破,正是得益于我们提出了创新性铀成矿理论与模式”。

彭云彪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介绍,该盆地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受传统水成铀矿理论束缚,这里曾被部分铀矿地质工作者视为铀矿找矿的“禁区”。但彭云彪却深信,丰富的其他能源矿产对砂岩铀成矿具有积极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盆地的边缘地带,我们容易发现一些裸露出地表的地层,这些地层被地质人员称为‘露头’”。彭云彪解释道,为了便于观测,他们来到鄂尔多斯北东部的神山沟,寻找这种岩石露头。  

彭云彪说:“按传统砂岩铀成矿理论,此地缺乏典型找矿标志即红色和黄色砂岩,砂岩铀矿勘查主要靠钻探工程验证,可盆地钻孔岩石非灰即绿,不见传统找矿标志,常见绿色砂岩中有大量红色岩石残留体,地表调研结果印证其推测,绿色砂岩或经改造变绿,红色砂岩因高度胶结性未被改造而保持原色。”

如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彭云彪展现深厚功底与创新力,对沉寂“呆矿”提出了晚白垩世湖泊扩张体系域的湖泛事件控制铀矿床的形成,并建立多元化成矿模式。此外,他还在二连盆地提出了构造反转控含氧含铀水渗入的新理论。

在巴音戈壁盆地,他又提出了塔木素特大型砂岩复成因铀矿床的断陷盆地扇三角洲铀成矿理论新认识。

彭云彪带领技术团队总结规律、提高认识并寻找突破口,因我国铀矿地质条件复杂国际理论不完全适用,他们就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特殊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铀成矿理论,如鄂尔多斯盆地“古层间氧化带型”等。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理论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科创与找矿结合的典范,更是我国铀矿地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铀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面对这样的赞誉,彭云彪却谦虚地表示:“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它们凝聚了前人积累的丰富资料和宝贵经验,是几代核地质人智慧结晶与辛勤劳动的成果。”

铀矿繁花耕耘者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国踏上了崭新的征程。“在这波澜壮阔的征途上,铀成矿理论的新认识如同明灯,引领我们实现了铀资源找矿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彭云彪如是介绍道,而这些突破毋庸置疑是我国核能产业与国防科技领域中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令人激昂振奋的光芒。

历经无数次的勘探与钻研,彭云彪与他的技术团队在砂石的迷宫中找到了珍贵的线索,成功发现和确定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等砂岩铀矿床。这些发现,不仅让我国的铀资源宝库更加充盈,更为我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彭云彪自豪地说:“在鄂尔多斯、二连和巴音戈壁这三大盆地,我们分别成功打造了3个万吨级以上的铀资源基地,这使得我国铀资源勘查的成果与成就傲视群雄。”

“鄂尔多斯盆地铀资源基地的纳岭沟特大型铀矿床与二连盆地铀资源基地的巴彦乌拉大型铀矿床,已率先实现开发,占据我国已开发地浸采铀矿山中的半壁江山。”彭云彪介绍道,这两大基地正稳步迈向我国首批千吨级现代化地浸铀矿山的行列,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它们的成功开发,不仅推动了我国铀资源开发格局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转变,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自主保障铀资源的信心,为国家的天然铀安全保驾护航。

内蒙古,这片富饶的土地,作为我国铀资源的重要宝库,承载着国家紧缺战略性铀资源基地的重任,同时也是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核心区域。这里正逐步建设成我国铀资源的最大“粮仓”,在保障国家铀资源战略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展现着“铀”此而生的非凡价值。

年近六十的彭云彪头发已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印记,但他对铀矿地质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未曾减退,毅然选择继续投身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他不仅带领团队在科研与找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培养了一支由56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业队伍,他们富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卓越,为我国铀矿地质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附件:

上一篇: 直播预告 | 明天!2024内蒙古科技活动周启动!

下一篇: 科技活动“聚人气” 成果转化“接地气”——“蒙科聚”第十八期发布会暨2024年赤峰市科技活动...

中国政府网
科学技术部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各省科技厅网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各盟市科技网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赤峰市 兴安盟 通辽市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7

蒙ICP备202100122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35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 

微信公众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 组织机构
  • 科技动态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科技厅工作
科技厅工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 | 彭云彪:荒漠戈壁寻“铀” 三十五载无悔

发布时间:2024-05-24 20:44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即将到来,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内蒙古将持续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讲述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我区杰出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在实现科学梦想道路上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故事,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前行,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今天让我们走近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总工程师彭云彪——

他是我国一批超大型

特大型和大型铀矿床的

发现者

是具有中国特色铀成矿理论的

提出者

是我国由“贫铀”国

成为铀资源较为丰富国家的

主要推动者

也是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

获得者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

是一名

铀矿地质科研与勘查工作者

30余载耐得住的寂寞

一年有七八个月

与荒漠戈壁为伴

只为“找铀”

他就是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

总工程师彭云彪

铀是自然界中极为稀有的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是制作原子弹和核电发电的主要原料,是重要的战略和清洁能源,被誉为核工业的“粮食”。核地质处于核工业整个产业链最前端,任务是将埋藏在地下的“粮食”找出来,彭云彪及其所在的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就是这样一群“找粮人”。

身为这群“找粮人”的总指挥,彭云彪扎根内蒙古中西部边远艰苦地区,专注于国家紧缺战略性铀资源预测评价研究与勘查工作,35载在荒漠戈壁,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在面对诸如“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者”这样的殊荣时,他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同事眼中,“他就是这样,干得多,说得少”。

铀矿资源的探索者

2023年7月21日,全国铀矿地质勘查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国新时代铀矿勘查的辉煌成就揭晓。内蒙古地区独占鳌头,荣获七项殊荣,其中核工业二〇八大队贡献了六项。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彭云彪及其团队科技报国的初心和对“找铀”的执拗。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彭云彪加入核工业二〇八大队这个“找铀”的队伍。“国家需要之处,即我奋斗之向!”这句誓言成为彭云彪人生信条。那时正值我国铀矿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初期,勘查任务也最为繁忙。

心有凌云志,更要踏踏实实走。作为铀矿勘查队伍中的一名新兵,面对极其恶劣的野外环境,他暗自为自己鼓劲:“勘探任务重,才能有发现。”每日晨曦初露,彭云彪便身背“地质三宝”——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踏上茫茫沙漠戈壁,开始他一天的“找铀”之旅。

“野外每一步勘查工作需要紧密跟随勘探井的成果安排进行,随时可能出发,前往山区或者深入沙漠腹地执行任务”。回忆起刚加入这支队伍时,彭云彪说,当时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帐篷,也住过牛圈,风餐露宿, 沙尘弥漫,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加班整理资料,以保证第二天的勘查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那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却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勘探事业的热爱。

在1992至1994年这段时期,恰是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与国外专家进行野外勘查合作之际。听闻野外驻地的国外专家没有午休的习惯,彭云彪便也舍弃了午休,与外国专家一同进行数据编录、取样分析等等。“我在大学时并非学习铀矿专业,因而格外珍视这次与外国专家学习的机遇。”彭云彪展现出了对知识如饥似渴般地追求。

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彭云彪已经坚守了16 个年头。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仔细观察岩石性状,分析地质结构,努力探寻铀矿的踪迹。从一名普通技术员逐步晋升为研究员级总工程师,他担任过组长、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等职务。几十年来,他致力于铀矿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成功主持完成了200多个国家财政支持的铀资源预测评价与勘查项目,成为了我国铀资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

彭云彪不仅成为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者,更在2024年荣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铀成矿理论的创新者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启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铀矿找矿地质工作。但受世界典型铀成矿理论的束缚,直到20世纪末,仍未取得突破性找矿成果。

2000年,时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二分队负责人的彭云彪投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始终站在勘查的前沿。“找矿能取得突破,正是得益于我们提出了创新性铀成矿理论与模式”。

彭云彪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介绍,该盆地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受传统水成铀矿理论束缚,这里曾被部分铀矿地质工作者视为铀矿找矿的“禁区”。但彭云彪却深信,丰富的其他能源矿产对砂岩铀成矿具有积极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盆地的边缘地带,我们容易发现一些裸露出地表的地层,这些地层被地质人员称为‘露头’”。彭云彪解释道,为了便于观测,他们来到鄂尔多斯北东部的神山沟,寻找这种岩石露头。  

彭云彪说:“按传统砂岩铀成矿理论,此地缺乏典型找矿标志即红色和黄色砂岩,砂岩铀矿勘查主要靠钻探工程验证,可盆地钻孔岩石非灰即绿,不见传统找矿标志,常见绿色砂岩中有大量红色岩石残留体,地表调研结果印证其推测,绿色砂岩或经改造变绿,红色砂岩因高度胶结性未被改造而保持原色。”

如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彭云彪展现深厚功底与创新力,对沉寂“呆矿”提出了晚白垩世湖泊扩张体系域的湖泛事件控制铀矿床的形成,并建立多元化成矿模式。此外,他还在二连盆地提出了构造反转控含氧含铀水渗入的新理论。

在巴音戈壁盆地,他又提出了塔木素特大型砂岩复成因铀矿床的断陷盆地扇三角洲铀成矿理论新认识。

彭云彪带领技术团队总结规律、提高认识并寻找突破口,因我国铀矿地质条件复杂国际理论不完全适用,他们就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特殊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铀成矿理论,如鄂尔多斯盆地“古层间氧化带型”等。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理论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是科创与找矿结合的典范,更是我国铀矿地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铀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面对这样的赞誉,彭云彪却谦虚地表示:“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它们凝聚了前人积累的丰富资料和宝贵经验,是几代核地质人智慧结晶与辛勤劳动的成果。”

铀矿繁花耕耘者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国踏上了崭新的征程。“在这波澜壮阔的征途上,铀成矿理论的新认识如同明灯,引领我们实现了铀资源找矿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彭云彪如是介绍道,而这些突破毋庸置疑是我国核能产业与国防科技领域中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令人激昂振奋的光芒。

历经无数次的勘探与钻研,彭云彪与他的技术团队在砂石的迷宫中找到了珍贵的线索,成功发现和确定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等砂岩铀矿床。这些发现,不仅让我国的铀资源宝库更加充盈,更为我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彭云彪自豪地说:“在鄂尔多斯、二连和巴音戈壁这三大盆地,我们分别成功打造了3个万吨级以上的铀资源基地,这使得我国铀资源勘查的成果与成就傲视群雄。”

“鄂尔多斯盆地铀资源基地的纳岭沟特大型铀矿床与二连盆地铀资源基地的巴彦乌拉大型铀矿床,已率先实现开发,占据我国已开发地浸采铀矿山中的半壁江山。”彭云彪介绍道,这两大基地正稳步迈向我国首批千吨级现代化地浸铀矿山的行列,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它们的成功开发,不仅推动了我国铀资源开发格局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转变,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自主保障铀资源的信心,为国家的天然铀安全保驾护航。

内蒙古,这片富饶的土地,作为我国铀资源的重要宝库,承载着国家紧缺战略性铀资源基地的重任,同时也是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核心区域。这里正逐步建设成我国铀资源的最大“粮仓”,在保障国家铀资源战略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展现着“铀”此而生的非凡价值。

年近六十的彭云彪头发已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印记,但他对铀矿地质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未曾减退,毅然选择继续投身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他不仅带领团队在科研与找矿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培养了一支由56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业队伍,他们富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卓越,为我国铀矿地质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附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蒙ICP备19004535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85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蒙B2-20090015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南路78号

电话:0471-6328766/6328706 传真:0471-69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