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首批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24-01-06 23:3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政策法规与监督处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自治区首批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4个“揭榜挂帅”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项目在苜蓿、羊草、冰草等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重要乡土草选育及新品种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由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揭榜承担的“羊草和冰草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针对野生羊草普遍存在抽穗率低、结实率低、发芽率低的“三低”性状,审定“中草26号”“中草27号”羊草新品种2个,种子产量平均提高20%以上,草产量平均500kg/亩以上,解决了制约羊草扩繁的“三低问题”;通过航天、人工诱变选育冰草新品系1个,建立羊草、冰草高效组培及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建成原种田1500亩,推广示范种植羊草6万亩,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羊草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落地。
项目培育出的冰草新品系
中草26号、中草27号新品种
由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揭榜承担的“重要乡土草育种新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推广”项目,鉴定评价扁蓿豆、草木樨等重要乡土草种质资源352份,筛选创制新种质材料14份,挖掘27个抗性、高产基因,培育新品系6个,登记新品种2个(“蒙中箭筈豌豆”和 “巴尔虎草木樨状黄芪”,产量、抗性均优于对照品种),建立优质繁育田6000多亩,研发扁蓿豆、野大麦等优良乡土草种配套栽培技术,制定地方标准4项,为三北生态建设提供优良种源和技术支撑。
由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内蒙古苜蓿种业创新联合体以赛马方式并行揭榜承担的“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进展显著。
其中,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针对苜蓿产业进口草种依赖度高、国产草种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培育抗寒、高产“中草35号紫花苜蓿”“上都杂花苜蓿”新品种2个,挖掘苜蓿优质基因20余个,创制苜蓿优异新种质21份、新品系12个。提纯复壮敖汉苜蓿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建立繁育田7000多亩,推广21700多亩,通过订单推广苜蓿8800亩,为国产优质苜蓿种源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内蒙古苜蓿种业创新联合体已建立并优化了三系育种技术体系,鉴定挖掘抗性基因11个;在杂交近1000份材料的基础上,创制新种质6份,新品系5个,正在申报一个新品种;建立苜蓿种子生产基地4处,开展苜蓿规模化制种宽行稀植、N、P、K肥料配施及收种后生产一茬牧草的模式探索研究,提高草种生产收益;建成苜蓿种子繁育田面积1550亩,(其中,原种繁殖田550亩,良种繁殖田1000亩),在阿鲁科尔沁旗苜蓿种子产量首年生产突破16kg/亩,在产业化生产中,推广应用“北林201”苜蓿新品种1.2万亩,自有苜蓿生产基地实现国产品种替代超过21%。同时,伊禾绿锦依托母公司优然牧业的全产业链优势,构建起了苜蓿种子研发生产、优质苜蓿生产、规模化奶牛养殖及牛奶加工为一体的行业全产业链模式。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继续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持续推动2家创新联合体围绕草资源关键基因挖掘,优质农艺性状育种新材料群体创制,新品系种子扩繁试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