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创制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种质
发布时间:2023-11-02 22:3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享有“牧草之王”美誉的紫花苜蓿是世界最重要的豆科饲草。草害是制约苜蓿高产稳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田间杂草与苜蓿争夺水、肥、光和空间,且易滋生病虫害,甚至导致苜蓿建植失败。化学除草是农业首选除草方式,草甘膦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剂,但它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对植物的伤害无选择性,防治杂草的同时对苜蓿产生药害。因此,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创制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苜蓿新品种是当前解决杂草防治难题的有效途径。
近日,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林浩团队在《aBIOTECH》期刊(生物技术通报)共同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GR79 EPSPS and GAT generates high glyphosate-resistant alfalfa with low glyphosate residues”的研究论文,瞄准苜蓿产业需求,首次创制了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种质。
该研究实现基因、技术和产品有效融合,为苜蓿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供了优异种源材料。该苜蓿材料可耐受10倍于生产用草甘膦的浓度,并且喷施草甘膦30天后,草甘膦残留量降低90.2%-99.2%,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简化苜蓿田间耕作管理方式、提高苜蓿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成本,对苜蓿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培育高抗草甘膦低残留紫花苜蓿新品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同时为开展抗除草剂牧草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副秘书长刘亚玲介绍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国家级学术机构,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核心共建单位。今后双方拟在中间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等生物安全评价工作,推进高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种质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这对从事牧草育种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帮助。
论文链接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2994-023-0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