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对接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2-20 09:2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草莓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然而,随之而来的病害也逐渐加重,给种植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眼下呼和浩特市的设施草莓正陆续上市,而在赛罕区黄合少镇、金河镇的一些草莓种植大棚却发生了草莓死苗现象,症状表现为植株叶片萎蔫,茎基部有褐色坏死,严重时导致死亡。
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科技特派员团队赴草莓种植园区开展服务时,对病株采样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后发现,今年,呼和浩特地区的草莓主要病害为炭疽病、根腐烂病、枯萎病和“空心病”等的复合病害,有的草莓上可能几种病害同时发生。因此,在防治过程中给农户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团队成员郝建秀介绍说:“草莓‘空心病’也叫‘断头病’,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体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YL 19)。这种病害早期感染的植物叶片表面显示水渍的症状,随后轴向叶片上发育出红棕色条纹和合并病变。解剖后,在茎底部组织中可见空洞,患病的植株很少到达果实,用手轻轻一掰短缩茎就会断掉,最终会死亡。病害大都在现蕾后表现出症状,只要发病都是大面积的,此时已错过补苗的最佳时间,损失很难弥补。2020年,呼和浩特市草莓种植由该病害导致的损失率就达到了17%。”
据了解,这些病害主要是通过外地种苗带过来的,使用本地种苗几乎没有这些病害。郝建秀建议使用本地脱毒种苗可预防和减少这些病害的发生。在防治上可考虑使用梧宁霉素(生物制剂)、代森锌、噻唑锌、中生菌素等防治“空心病”;用溴菌腈、露娜森等防治炭疽病;用恶霉灵等灌根可防治枯萎病和根腐烂病。
郝建秀所在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科技特派员团队共有成员10人,团队围绕呼和浩特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开展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指导应对重大突发性植物病虫草害,并进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团队形成的学科对接产业的服务模式,也是内蒙古“科技下乡 人才下沉”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为动员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一线,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服务与创新创业,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治区科技厅制定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科特派三年行动方案》)。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强化自治区农牧业科技专家下基层服务,引导中央驻自治区和自治区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专家队伍,重点围绕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集群,组建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深入基层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和培训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以提升我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为深入落实《科特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5月,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签约成立了呼和浩特市首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特色学科、人才及平台优势,组建了10支专业团队,围绕呼和浩特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在奶牛、驴和羊健康高效养殖,玉米、马铃薯绿色种植,燕麦种业创新,兽用疫苗,生物饲料研发,特色果树资源开发,设施农业和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10个重点领域为相关企业和广大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
截至目前,10支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赴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120余次,团队化协作、全方位服务,形成了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提升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