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科技厅:聚焦重点突出特色 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21-07-19 21:1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支撑,推动农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自治区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农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着力为自治区农牧业优质高效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 打造农牧业科技创新示范高地
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农高区大楼
在“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市,一个发展主题为“河套灌区现代生态农牧业”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创建中,从2019年开始,自治区科技厅会同巴彦淖尔市政府,按照《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要求,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以“小麦、肉羊、向日葵精深加工业”为主导,全力打造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农高区补短板、强弱项,经过两年努力,目前已经报请国务院批复。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针对自治区农牧业大而不强的实际,重点在农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领域,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自治区科技厅聚焦乳业发展需求,投入引导资金9600万元,推动呼和浩特市政府依托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内产学研各方力量,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相继启动建设玉米、马铃薯、肉牛、草业种业、设施蔬菜等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每个中心支持经费1000万元。依托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内蒙古草业与草原研究院”,以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认定备案“星创天地”193家,成功孵化企业400多家,创业服务团队人数2700多人。
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金宇保灵生物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进行兽药疫苗研发
牛病毒性腹泻病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两种动物重大疫病,严重威胁养牛业安全。去年,内蒙古金宇保灵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创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一针两防高效安全灭活疫苗,为我国防控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高纯化、高效价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研发”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不断强化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聚焦玉米、马铃薯、肉羊、肉牛、奶牛等自治区特色优势农牧产业,在良种繁育、绿色种养、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系统谋划、重点部署一批技术攻关项目,两年来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27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198项,共计支持经费3.7亿元,占相应科技计划支出的35%,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集成了玉米“两改一增二保”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育成适宜内蒙古地区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鲜食和加工用马铃薯优异新品种8个,首次开展了家畜航天育种试验,建立了首个用于牛蛋白组功能研究的抗体平台。
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 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向自治区转移转化
位于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
今年6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在兴安盟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2018年袁隆平院士在这里设立院士工作站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与兴安盟合作的新平台、新起点、新阶段。2018年以来,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兴安盟科右中旗已建成各耐盐碱水稻基地达6000多亩,2020年,耐盐碱水稻亩产量达到533.95公斤,将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融入国家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启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立“4+8+N”合作机制,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油莎豆防风固沙等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联合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区内外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自治区政府连续举办两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推介科技成果500余项。推进建设自治区科技大市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功能齐备的技术市场运营模式,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支持。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重点围绕自治区11个百亿元以上农牧业产业集群,引导高校院所推动组建相应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开展下基层服务行动……”翻开自治区科技厅新近印发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服务是主旋律。
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要求,不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以良好的创新生态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制定“科技创新30条”政策,提出8方面96项措施,印发任务分工方案,推动各项优惠政策逐一落实。与农牧业厅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精准布局重点攻关任务。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突出知识价值在收入分配中的导向作用,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技术交易后补助,一批企业和科技成果所有者从中受益,调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性。服务基层对农牧业科技人才需求,引导建设7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区科技特派员共4000多人,累计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服务贫困村3000多个,实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贫困村全覆盖。深入实施“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全区每年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73名,累计服务种养殖合作社等机构500多个,引进新品种500多种。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突出特色搞创新、抓住关键搞创新”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为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刚刚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服务农牧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接座谈会上,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表示,一是要集聚资源,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供给。落实与“4+8+N”创新主体的合作协议,统筹更多创新资源参与“科技兴蒙”行动,围绕农牧业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农牧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工程,加强绿色种养殖技术、农牧业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等技术供给,全面提升我区农牧林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带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让更多科研人员获益。二是要搭台服务,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全面摸清农牧业企业创新需求,落实“揭榜挂帅”制度,推动全国科技力量,聚焦内蒙古创新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基层搭建对接平台,为科研成果寻找适宜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行政部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